五月的终南山,千峰碧屏,云缭翠障,烟霞绮丽,飞瀑跃虹。
山北的鄠县,遥遥可望,炊烟袅袅,鸡鸣渺渺。山中腹地南梦溪,藤萝茂竹,隐天蔽日,山风过境,林涛阵阵;层岩叠嶂,蝶舞鸟鸣,溪水石潭,静影如壁。李家庄园就坐落在这南梦溪的青山绿水之间。
李三娘一马当先,男仆婢女紧随其后,引着李家车队离庄园越来越近。李三娘身着紧袖短紫衫,头戴皂罗折上巾,腰挂棠溪佩剑,背悬白桦牛角弓,执绺缓行,不时地回望车队。自风陵渡口过黄河后,她的心里有千分牵挂,万分纠葛,五弟李智云生死如何?夫君柴绍现今可好?大哥四弟是否平安…思虑挂念如密匝匝的针线深深地扎在她的心里。但眼前这一家老小几十人,由不得她有半点分心,人在马上,戎装裹身,双眼警惕,一路走来整个人消瘦了不少。
正行进间,前面的小路上有数骑远远地迎面驰来,李三娘勒马立定,右手一举,婢女们立马张弓搭箭,钱大柱则率领男仆拔刀相向。
“主子,小奴在此恭候多时了!”来人原来是马三宝和几个随从。马三宝来到跟前,翻身下马,给李三娘跪拜问安。
“三宝,是你们啊!从蒲津渡过来,一路可好?”李三娘问道。
“好哇,在蒲津渡的船上远远看到阴世师的追兵上了钩,我们几个高兴得唱了起来,就盼着您和家人早点过河哩!”马三宝自顾高兴,没有注意到李三娘忧心忡忡的样子。
“你们几时到的?回庄里去看看没有?”
“我们几个轻车快马,前日就到了。庄里…”马三宝抬起头来,脸上愁云密布,顿了顿说:“庄里和前些年不大一样了。”
“怎么不一样了?”
“哎,主子,一言难尽啊,您回去看看就知道。”
一路上,李三娘沉默不语,只是赶路。马三宝则和钱大柱、张贵福等家仆聊着路上发生的事儿,当他得知风陵渡口李智云被擒时,惊讶得张大了嘴,半晌儿说不出话来,双眼望着李三娘的背影,难过地垂下了头…
峰回路转,绿树成荫,前面一处松木门头已映入眼帘,上面挂着“李家庄园”的黑底镶金牌匾,字体矍铄,漆底斑驳。松木门头上架着褪淡的朱色梁枋,梁枋拱挑屋檐,屋檐下雕花垂柱上刻着几只锦鸡,栩栩如生。李三娘看到这牌匾,这梁枋,这雕花,百感交集,出阁前的记忆顿时涌上心头,和女伴们浣纱濯足,斗花斗草,投壶雅歌,嬉笑藏钩…
“三娘,我的好妮子啊,你们可回来了,唔…唔…”李三娘正回忆时,一个老妪的哭声打断了她。李三娘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乳母赵嬷嬷,正擦着眼泪走到自己面前,后面跟着百十来个妇孺老叟,拄着拐仗,抱着孩子,面黄肌瘦地跟着走过来。李三娘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双手搀扶赵嬷嬷嘘寒问暖,数年未见,一朝相遇,李三娘也已泪眼朦胧。
“嬷嬷,您老今年五十有六了吧?身体看起来不怎么好啊?庄子里怎么就剩下老弱妇孺了,其他人到哪里去了?”李三娘挽着赵嬷嬷边走边问。
“妮啊,你们走时,庄里是人丁兴旺哩。打皇帝征伐辽东以来,官家年年来抓丁派赋,前番去的几十个男儿一个也没回来,听说…”赵嬷嬷老泪纵横,“听说都殁在鸭绿江里了,可怜我家四郎,才十六啊,” 赵嬷嬷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嬷嬷,你们如此艰难,怎么不派人到河东来找我们呢?”
“找过的。先前李老太爷和二爷给咱们接济了些粮食,后来仗打得远了,联络不上了。河东的大爷也曾派人送回些银两,但年前官家把黄河封锁得紧,断了消息,连派去回报的小厮也被河官给抓了夫。”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