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府城东。

当张昭抵达时,前来给大宗师送行的人群早已聚集一起,耿裕与府学教授交代几句后便看见姗姗来迟的张昭不由会心一笑。

“你的八股文我看过了,十分的不错。”耿裕招了招手让张昭走近些,随即笑着说道“如今你科试已过,我便在武昌府等你前来参见此次的秋闱。”

张昭在心中对眼前的耿裕也是颇为感激,如今两人师生名分已定,耿裕对他也颇为器重。

而凭借耿裕的家世,不说他本身的实力,就说其父前南京刑部尚书耿九畴留下的官场人脉便是不菲的资源,眼看着耿裕很快便会回京任职中枢,日后对于张昭的仕途可是不错的助力。

想到此处,张昭不由愈发恭敬道“学生能有今日,全凭大宗师提拔,学生铭感五内,今日暂别,学生不日便会前往武昌府,到时再去拜会大宗师。”

耿裕对张昭的态度十分的满意,闻言笑道“好,我那里随时欢迎你前来。”

耿裕说到此处,沉吟片刻,肃然道“你随我走走,我还有几句话需叮嘱你。”

张昭会意连忙跟上。

其余送行人虽然看见了,也只是感叹于张昭好运能得大宗师如此高看,却都远远避开各自闲聊,没有人不识趣的去探知耿裕与张昭所谈何事。

“你的本经是《春秋》对吧?”耿裕边走边说道。

“是”张昭应声道“《春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其亦史亦经,学生读之常常发人深省,所以在五经中独选《春秋》为本经。”

耿裕闻言微微颔首,随即继续道“你既然熟读春秋,那我问你,三传同释春秋,有何不同?不要长篇大论,简而言之。”

张昭当然知道耿裕话中说言的“春秋三传”乃是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而《春秋》之所以有传,乃是因其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故称之为“传”。

张昭思忖片刻后,方才道“左氏偏于事,文采斐然;公羊、榖梁偏于义,属辞谨严。”

耿裕闻言满意颔首,随即肃然道“你既然读通了,那你当知读《春秋》者,讲究的就是明三王之道、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是非分明’。”

耿裕在最后“是非分明”四字上加重了语气,意味深长的看了张昭一眼。

张昭先是疑惑,随即想起之前,耿裕提点他不要过于深入南北之争,心中不由恍然,暗想道:

“谈了半天的《春秋》原来是在临行前再次敲打我一番,看来这朝中南北之争的水很深呀!不然也不会让耿裕这个即将回朝的人在他这个器重的学生面前不厌其烦的提点。”

张昭虽然心中感激耿裕的好心,但是对于日后的仕途,他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深知凡是有大成就的人,莫不是有自己的一份信仰与坚持,不然官场如渊,如何能坚持到最后,登临绝顶,一窥首辅之尊。

张昭收敛思绪,没有多言,只是俯身一礼,应道“学生明白。”

至于他所明白的与耿裕所指的是否是一回事,那便不可为外人道了。

耿裕交代完此事,便不再赘言,两人重回人群,耿裕向众人颔首致意后,便径直踱步入了青罩软轿。

随即锣鼓再响,大宗师的仪仗渐渐离郧阳府而去。

张昭收回看向仪仗队的目光,毅然转身回城径直向天香楼而去。

........

待张昭来到天香楼时,杨锋、李达、马顺、刘一山、姚冰五人都在二楼的雅间相候。

见到张昭到了,几人都起身相迎。

“阿昭,送走了大宗师了。”李达移开了椅子,让张昭在上首坐,笑着道“我们都等你来了才好上菜了。”

张昭笑着入座,其余人这才相继坐好。

“是呀!大宗师离开,作为学生的我自然是要去送一送的。”张昭环视众人道。

“理当如此。”姚冰之前便是童生,对此他是十分理解的,只是他的际遇坎坷,做过流民,被裹挟着进了匪窝,如今也歇了仕途之心,只准备跟着张昭能有个安身立民之所。

张昭瞧了姚冰一眼,见他气色比起以前好多了,由于之前的经历,倒是显得更加深邃沉稳了几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