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成化六年,北直隶,河南,陕西,数省大旱,流民纷纷涌入荆襄。
郧县,内属荆襄,地接河陕,路通水陆,居竹、房、上津、商、洛诸县之中,为四通八达之要地。
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湖广周边数省而来的流民不可避免的向郧县汇聚。
郧县东北二十里。
“娘,我饿!”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依偎在母亲怀里,抬起头看着一脸菜色的妇人,胆怯的说道。
妇人年岁不到三十,荆钗布裙,一脸的疲倦色,听了怀中人的话,轻轻叹了口气,从怀中拿出一个蓝布帕子,小心翼翼的层层打开,仿佛里面装着的是世间的珍宝。
帕子被打开,小男孩看着托在妇人手里的窝窝头,眼中满是渴望,小手微微前伸。
妇人缓缓将窝窝头递了过去,叮嘱道:“慢点吃”。
小男孩闻言,咽了咽吐沫,快速接过窝窝头,猴急的吃了起来。
张昭站立在山坡之上,看着男子赶着破旧的骡车载着这对母子随着流民队伍缓缓挪动而过,一双好看的丹凤眼里,情绪复杂莫名。
这是简单的一家三口,管中窥豹,由此不难看出这群向郧县迁移的流民的窘迫与无奈。
衣食无着,一路奔波,等待他们的依旧是个不确定的未来。
......
“哎!”
“流民入荆襄,乱世恐将起呀!”
张昭远眺那如长龙般看不到尽头的流民队伍,不由叹了口气,在心中默默想着。
“阿昭,已经遣人回去通知了,县衙会开始安置流民的。”
张昭闻言将目光从流民队伍上收回,转过头来,便见杨锋已经走了过来,落后自己一步停住,徐徐说道。
杨锋年十六,却长得人高马大,身材魁梧,一双剑眉和高耸的颧骨,宽阔的前额,带着沉着而刚毅的神气。
他本是陕西人,六年前,陕西大旱,他与其父杨忠随着流民队伍迁移到了郧县。
由于杨忠勇武过人,一手杨家枪使得出神入化,因此得了张昭的父亲郧县县令张明远的赏识。
在成化元年镇压刘通、石龙领导的荆襄流民之乱中立过功劳,之后便被张明远提拔为三班衙役的总捕头,成为张明远的心腹之人。
因为这份际遇,杨锋自小伴随着张昭长大,两人名为主从,实为兄弟,关系十分亲厚。
张昭听了杨锋的话先是默默颔首,随即苦笑道:“虽然早就有所准备,但是流民人数之多,还是远远超出我的预计,仅凭郧县一县之地,我们能够做的恐怕也有限呀!”
“天灾人祸,乱世一起,人命便如草芥,能救一个便算一个吧!”杨锋似乎想起六年前,自己跟随父亲颠沛流离,四处迁移的窘迫日子不由神色黯然,叹气道。
张昭闻言皱眉不语,无意识的摩挲着手中的马鞭,心中一时烦躁莫名。
.......
“嘶嘶”
一阵马鸣声传来,张昭与杨锋同时看去,便见一骑士手拉缰绳,待马停住后立刻翻身下马,径直向山坡上两人走来。
“少爷,流民队伍后方遇袭。”骑士拱手一礼,气喘吁吁道。
“来着何人,人数有多少?”张昭心中一紧,连忙问道。
“此处靠近龙门山,恐怕是龙门寨的山贼,瞧见流民队伍经过,从而下山劫道,人数约莫五十人。”骑士徐徐回答道。
“龙门寨的匪首,人皆不知其真名,而以匪号【坐山虎】扬名于外,其人聚众落草龙门山,劫掠过往行商,为非作歹。”
“而且龙门寨实力颇强,郧县又处万山之间,县衙实力有限,无力征讨,不想如今流民入荆襄,眼看动乱将起,这些占山为王的匪寇也蠢蠢欲动起来了。”张昭闻言脸色阴沉道。
“这些山贼目无法纪,是该好好教训一下他们了。”杨锋看着张昭建议道。
“理当如此。”张昭点了下头,随即吩咐道“召集人手,随我剿灭山贼去。”
话落,张昭便率先向山坡下走去,杨锋见状连忙紧紧跟随而去。
待行至道旁,接过下属递过来的缰绳,张昭骑上马,扫视了一眼身后众人,见其队伍严整,进退有度,满意的点了下头,随即一扬马鞭,便如离弦之箭向流民队伍后方冲去。
.......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