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对诸葛亮言道,“你乃是我知己好友,虽然孔明你一直以无心仕途对外示人,

但吾深知,你并非无心仕途,乃是心中怀抱着匡扶汉室,再造华夏的大志向。

今公玮,汉室宗亲也。

匡扶其成就大业可以说就是在匡扶汉室。

而且公玮正如孔明你所言,天资任敏,爱德下士,此乃明君之象。

投之,吾等不但可一展所长,又可完成心中志向,何乐而不为?”

“公玮虽今遭馋人陷害,外贬出襄阳,然正如公玮信中所言,长沙虽偏处湘南,却是建功立业之所。

若孔明你能与我一同辅弼公玮,以公玮之明,你我二人之能,蔡瑁何足惧?

到那时,不说长沙一郡,就是来日扶保公玮重返襄阳,令公玮以嫡长子之大义克继楚国,亦是不难之事。

刘州牧执掌荆州以来,虽武威稍逊,然文治斐然。

现今荆州兵甲遍于田野,谷物溢于府库,楚国国力乃当世翘楚,英才俊杰更是不计其数。

公玮以此为资,展征讨之业,纵使来日北方强敌来临,又有何惧。

以荆州为资,底定华夏之大业,孔明你难道不心动吗?”

在说完这些后,徐庶已经按剑而起,他来诸葛亮身前,对着诸葛亮一拜道,

“吾徐庶平生有一愿,便是能与志同道合之人一起重整这乱世。

公玮与孔明你皆是我心中所许之可以一起并肩之人,还望孔明能弃隐士之虚念,出山为天下苍山谋取实利。”

徐庶这一拜,令一向谦逊的诸葛亮立即从坐席上起身,他连忙扶起徐庶言道,

“亮当不得此拜。”

诸葛亮虽然如愿扶起了徐庶,但他看到徐庶脸上那坚定的神色,知道徐庶的心意之坚定,

若是不拿出能令徐庶信服的理由,恐怕他不会轻易离去了。

诸葛亮扶着徐庶回原位坐下,而后他对这位好友敞开了心扉,他站在徐庶身前负手叹息地说道,

“吾又岂非未曾不想出山匡扶汉室。”

“天下群雄中,非刘姓者吾不愿投。

而公玮虽年纪尚轻,但其为人礼贤下士,又与我交好,其之所在,本是我良好栖身之所。

但正如我评价公玮天资仁敏,爱德下士那般,我只知其贤德,而不知其才能,要想平定这浩浩乱世,非才德兼备之英主不能。

今公玮只见德而未有能现于当世,吾又岂可下定决心投之。”

听到诸葛亮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徐庶大喜,他连忙说道,“如此甚为简单。

今孔明可与我一同前去长沙,就近观察公玮执掌一县之所为。

若其贤能,吾等尽心辅弼,若其才干与其德行不相配,吾等再一同离去即可。”

听到徐庶如此说,诸葛亮却在徐庶的眼光中缓缓摇头。

“元直所言,乃是当今天下贤士择主之所为,但此为,吾不取也。”

徐庶闻言诧异,“为何?”

就近观察主君,最后才决定是否真心投效,乃是当世的贤才通用的做法。

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所说的这句话,就是当今主君与臣下之间的真实写照。

但徐庶没想到诸葛亮却不赞同这种做法。

诸葛亮在徐庶诧异的目光中,语气坚定得说道,

“亮这一生,只会择一主投效。一旦投之,便生死不相弃也。”

此刻天色已暗,炭炉中正熊熊燃烧的火光,映照在诸葛亮那清秀的脸庞上,正不停的跳跃着。

中平以来,天下战乱不休,人人以利为先。

人心正如那跳跃的火光,令人捉摸不定。

但就是在充满利欲熏心的尘世中,却有一位年轻人说出了生死不相弃这句话,这一幕令此刻在仰望诸葛亮的徐庶感到颇为动容。

徐庶郑重起身对着诸葛亮再度一拜,方才那拜是为了打动诸葛亮,现在一拜,却是徐庶敬重诸葛亮的气节。

“庶知矣,吾不如孔明多矣。”

...

徐庶在知道诸葛亮的心意后,就已经离去。

如今房屋内只留下诸葛亮一人,诸葛亮跪坐在火炉前,从怀中掏出了一封信。

他想起了方才徐庶所念的内容,脸上不禁流露出几丝无奈的笑意。

“这惫懒货,既是求贤,不挖空心思以华丽文字动我就罢了,竟然给我信中的内容,与元直还有颇多相似之处。”

诸葛亮言语之间虽是责怪,但语气却是一副开心的模样。

这时诸葛亮回想起了他与刘琦初识的场景。

那时他正在隆中的田亩中耕作,却不知何时身后出现了一个青衣少年。

那少年在见到自己的那瞬间,便自来熟的拿起自己放在一旁的耕犁,而后展露笑颜对自己言道,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