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过后,张忠很快上门签了合同,把钱给了他。

随后,刘琛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或者说进入他想要的节奏。

张忠开始筹备建厂准备生产,苏近真来了几次都被刘琛不解风情的打发了。

训练和捣鼓设备,是他这段时间的全部。

他正在弄的,是给军方的无线电信号接收装置。

一共有两种,一种是被动接收式的,不大,就像收音机,但是能接收近乎所有频率的无线电波。

另一种是主动搜索式的,稍大一些,跟手提箱子差不多,还带了一个天线。启动后能自动扫描选定频率区间的无线电波,并确定信号源的大概位置。

这是他抛给军界的东西。

电磁波被发现后,经过很长时间之后才转化为无线广播和收音机。中间的那段时间,科学家都在研究电磁波应用的另一个领域:无线电报。

一种利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情报的远距离通讯设施。

1901年,意呆利人马可尼利用风筝牵引天线,接收到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自那以后,多国的军事要塞、海港船舰都开始使用无线电报传递信息。

民国的情报,也大多会采用这种方式。

战争,是情报战,信息战。

这两样,分别对应接收情报和寻找情报源,是情报战的基础。

有眼见的将军,不可能不重视。

跟收音机相比,刘琛造的,本质上本没有太多不同。有了前面的经验,整个过程很顺利,约莫一个月后,东西就做好了。

此时已经到了农历春节,津门处处张灯结彩,充满着快活的气氛。

一大早,留声机行的学徒军子就主动跑过来贴春联挂灯笼。

自从刘琛开始专研收音机和无线电接收器之后,他就逐渐把留声机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在有意引导下,逐渐走上前台,开始接手不难的活。

军子尽心肯学,也知感恩。知道刘琛是倾囊相授后,便像待师父般待他,逢年过节,总是最先孝敬她。

虽无拜师,却有师徒之实。

军子忙活完没多久,张忠和苏近真分别带了礼物上门,盛邀他一起过年。

刘琛孑然一身,没有过年的习惯,一一谢绝。

只是这一来二去,刘琛也没了继续干活的心思。干脆在院子里训练出出汗。

兴许如电影所说,耿良辰的这具肉体天赋异禀,训练进度非常快。此时的他没有专门测过力量,但搬动好几百公斤的车床已经毫不费力。训练法上没有境界的划分,但是照他想来,距离武智冲那般打人如踢球恐怕也没有多远了。

时光如水,春节后的张忠越来越少出现在刘琛面前。从原料生产到最后的成品销售不是一件小事。光原料加工就需要十几个不同的工厂,更不用说它们用到的都是刘琛自己设计研发的设备,每一个都得单独定制。特别是模具的开模,都得行业老师傅来做。整个一套下来,至少是一大片产业园。按照张忠的计划,恐怕要到1925年结束,才能看到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收音机。

另一边,刘琛和军界的交易也有了新的进展,同样的一锤子买卖。两样仪器换来了一所学校,和一批学生。

学校就叫华国无线电技术学校。

学生得是近两年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刘琛准备当第一任校长。

这倒不是为了模仿这个年代的某著名校长,而是他想加快攀科技树的节奏,也给这个国家留点东西。他清楚无线电领域在今后几十年的理论和技术发展,掌握全部的知识。他当然可以选择不断推出领先这个时代的造物,但那终究是昙花一现。等九年多后离开这个世界,他的技术会被外国人破解,迅速赶超。

唯有传承,才能保证国人始终领先。

他会成为这个世界无线电专家们的师父,历史将从他这里流向另一条分支。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