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到,这帮齐聚在南门外的我方骑兵,出人意料地迅速换上了突厥的服饰,并将手中的各种兵器抛弃,全部换成了突厥骑兵惯用的马刀,不一刻,这支唐军队伍就变身为突厥骑兵。
这支换装的“突厥骑兵”并未立马行动,而是列成战队,静静的等待。稍后一刻,一名身着白甲,满面是血的将领,由南门从城中骑马而来,冲静候的“突厥骑兵队”吩咐了些什么,接着便率这支骑兵队伍,返身冲入南门。
“难道是突厥人早已秘密潜入靖远城,化装成唐军放火起事,这番又恢复本来装束?”
老人愈加糊涂了,但为了自身与亲友的安全,他宁愿相信最坏的结果,即突厥人勾结哗变的叛军一同制造了这晚的骚乱。
他也想到了,起因就在于祥宁公主那巨额的陪嫁。但他顾不了那么许多,抽个机会向东山方向奔去。
逃到千金寺,亲友们都已在此,连与老人一同去寻找落单者的那几个精干小伙儿也早已到了。
老人将所观察到的情况告诉了亲友与寺中的僧人,大伙儿皆一筹莫展。但经过了片刻的死寂之后,大家便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求生之策。
最终争论有了结果。大部分人赞同,乘突厥与叛军争夺祥宁公主嫁妆、无暇他顾之际,连夜向内陆逃走。
少部分则赞同,继续就地躲藏,但藏身之所不能是千金寺,因为叛军多半会在抢完靖远县城后,便来劫掠此处,最好躲到北面的靖山。靖山地形复杂,便于藏匿,难于被发现,且兵灾过后,也便于还家。此外,突厥人此番劫掠后,多半由西门出,奔往草原。若其再侵内陆,则会向东穿越东山夹道,直捣玉门关。哪条路径都不会经过北面的靖山,因此靖山便是相对最安全的。
由于意见不统一,寺中的难民与僧人便分为两股:一股东去,经东山夹道,过玉门关,避往河西走廊的瓜州、凉州另一股则避往靖山。
老人的家人选择了第一种避难路线,老人自己则选了第二条。他以为,总要有人留在家乡,以备兵乱之后,家人亲友归来之时,以作接应。自己已经几十岁了,即便不幸丧命,也不足为憾事。
老人与几十名愿意避往靖山的邻人一同送走了远逃的亲友,然后由千金寺出发,去往靖山。
千金寺中的僧人,大多随众东去,只有几名恋寺老僧,难舍庙宇禅堂,既不东去,也不随老人逃走,执意留寺固守,静待最后的结果来临。
老人等人来到靖山,寻觅隐蔽、干暖的洞穴栖下身来。
此后的几日,他们都不敢远离栖身之所。南面不时传来的喧闹之声,令他们心惊胆寒。他们知道,那一准儿是乱兵正在掠毁靖远城。
又过了几日,忽然从距他们藏身洞穴不远处传来巨大的惨叫声,仿佛是一群人正在被屠戮。
老人与同伴们更加害怕,显然乱兵也进入了靖山,看来他们自己的性命也朝不保夕了。
但他们并没逃走,而是继续呆在洞穴中,这实在是因为他们已不知有何他处可去。靖山已然不安全了,靖远周边又安有容身避祸之处?
然而,最可怕的结局并未到来。一阵儿巨大喧乱之后,靖山又恢复了平静。乱兵似乎并未进行搜山。的确,并无常住居民的靖山,实在没有什么可搜括劫掠的。
又在洞中待了一两日,老人决定出洞探查一番。此外,随身所带的干粮已然告罄,也不得不出洞觅食了。
老人将所率同伴分成三拨儿。第一拨儿有两人,守在洞穴中第二拨儿有两人,一人去探查城中动静,一人去探查东山千金寺的现状第三拨儿是余下的人,潜回村里去寻觅可食之物。老人自己属于第二拨儿,承担起去靖远城探查的任务。
在靖远的途中,老人绕道儿山中去探查了一下前几日传出巨大喧乱声的所在。
这里原来是靖山脚下的一处大泥潭,泥深谭大,多有人陷入致死,故此处是当地人的禁足之地。今番来此,老人初看之下,也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但再仔细观瞧,不禁吓得汗毛直竖。
只见许多沾满泥浆的手臂隐约潭中,辨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做了这泥中之鬼。
是乱兵误入?还是城中居民被虐杀于此?老人一时懵懂。在惊恐之下,慌忙离开了此地,向南奔往靖远城。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