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知道梵王的心情,又怜悯一切众生,就说:“我将大开正法之门,使不信的人生起坚定的信心,领悟甚深的佛法,我已经拥有无上法宝,凡是入我法门者均可打开清净法眼,修成正果!”

毗婆尸佛成道时三闻梵天劝请,也是以佛眼观察世界,看众生心垢有厚薄,根性有利钝,教化有难易。易于受教者畏惧后世罪,所以能灭恶法,出生于善道,犹如各色莲花,有的刚出污泥未至水面,有的刚与水面齐平,有的超出水面但未开放,虽然如此,所有莲花都不会被水染着,终究都会绽放的!

释尊时代也是如此。世间人民具足上根利智的,有大智慧者只占极少数,中下等根性的普通人最多。因此,佛将教育重心放在了大多数人身上,主张“渐渐习学趣迹”,就是渐修渐悟求取道果。道果就是修行八正道,成就五根所得的四沙门果。五根修全了证四果,稍差证三果二果初果。只要成就五根,不论是否全修,都会有结果。由初禅修到四禅,由四沙门果到辟支佛与如来佛,分清层次与阶段,便是立足于中下等根性者占大多数的社会现实。

根本佛教是分层次教学,各守自戒,僧俗不混,分阶段修成正果。如初闻佛法的居士,能慧观五阴与神一切非我,断三结即证初果,不要求断尽淫怒痴。淫怒痴比初果人更淡薄,即可证得二果。

佛教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部分。出家僧众特别强调独身清修。在家居士非常注重家庭幸福和睦,夫妻忠诚。居士五戒也叫俗人五戒,要求不邪淫,或简称不淫,做到“自有妇知足,不乐求他妻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远离于邪淫,自受知止足。”不必像出家那样断淫。只要不贪淫纵欲,虽然未能离淫断欲,也可以证得七来果、一来果。初果人若成就初禅,灭贪嗔故即得三果。三果只断淫怒不断痴。

若精通四圣谛,深知深信佛法义理,悟后起修,动中修定,“随忆随觉随观”,观五阴与神魂一切非我,令无明随起随破,断除贪嗔痴,多定少定、有定无定,都可以成为慧解脱阿罗汉,命终即入无余涅槃。已得灭想定未得慧解脱,定足慧不足者名曰身证,虽然不能即身解脱,也是阿那含,已得有余涅槃。具足慧解脱和身证者是俱解脱阿罗汉。

总之,逐渐断除是实现解脱的正确次第,心及无明也须有个由浓转淡,以至于无的过程。向初果者即可“不堕恶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三藐三菩提意为正等正觉,另译如实自知,也叫自觉智、无疑智、慧解脱,或解脱知见等,是如实知道自己已经解脱的智慧。一般居士如能循着年轻节欲、年老绝欲,精勤梵行的路线修证,还可即身解脱,因此,涅槃道是易行道,往生受身才是难行道,这是常人不敢想象的!

后世有人猜测,释尊成佛后没有马上开创佛教,之所以静坐七天七夜,是因为他在享受解脱之乐,或者说是要等待梵天请法。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佛见正法与世间法相反,众生习惯于世间法,不容易接受佛法,所以佛沉默了,不想说法。梵天看了着急,这才下来请佛说法。佛开创了以涅槃道为中心的佛教,度了很多人。末后佛教沦为一般的世间善法,也是众生的业力使然。

大梵天王请佛说法,佛答应了梵王之请。梵王知道佛一定会为众生说法,便欢喜礼足,回到梵天上去了。从那以后,祂一直关注着佛教的发展,随时前来随顺赞叹佛教,劝请佛摄受教化僧徒。

梵天距离人间十分遥远。佛说如果有人在梵天上丢下一块大石头,十二年才会落到地球上。梵天上的新生儿就像人间八九岁小孩儿那样大,梵天王时常以童子面,头有五角髻和紫金色身的形象出现,因此梵王也叫梵童子,统领一个小千世界,自称娑婆世界主,也修四神足,能作无数神通变化。日后的某个时候,佛会授记祂为阿那含,是四沙门果中的三果人。

佛入灭界时,梵王在悼词中称佛为“如来大圣雄”,是三界至尊,世间一切众生既无比佛高者,也无与佛相等者。佛教从一起家便是“唯我独尊”的一佛教,所以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专门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文佛。

佛说一佛境界无二佛尊号。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是诸佛常法。所以,释尊在此,诸佛退位,大雄宝殿只能供奉释尊一位佛,群佛共坐一佛刹是不如法的。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