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悉达下乡视察,对于底层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为了寻找人生的出路,他独自坐在大阎浮树下禅思入定。

净饭王见太子过午未归,便乘坐羽葆之车下乡寻找,经过一路打听,最后在村民的引领下,找到了坐在阎浮树下入定的太子。

净饭王没有看到太子初生时的传奇,此时却目睹了一个异象。那时,其它树荫都在随着太阳转,唯有这棵树荫凉硬是遮住太子不动。这是菩萨的福报,成佛后也是如此。在阳光下,佛坐在哪棵树下,哪棵树的荫凉就会被锁定。类似的奇迹,佛在跋耆国温泉林娑罗树下静坐时,罗摩园主见到过。佛在鞞舍离大林精舍哆罗树下静坐时,释迦人摩诃男也见到过。

净饭王见此异象,不禁失声叹道:“太奇特了,太神奇了!”悉达闻声出定,见红日西斜,这才知道已经坐了许久,便起身随着父王回到宫中。

后来的某个时候,悉达终于将决定出家的想法禀告父母。他想:“私自出家不合俗情法理!”父母同意方可出家,这是佛的一贯主张。

身为少年理政的储君,早慧过人的智者,而立之年身长八尺的大丈夫,悉达自然有办法征得父母亲眷们同意。他长跪合掌对父王说:“我想出家求道,请父王支持我,不要阻拦,也不要忧愁!”

当时许多人把剃头沙门称为“断种无子,不吉利物,不吉利人”,所以没有比剃成秃头,沿街乞讨更低贱、更被世人所忌讳的事了。

他说:“出家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如同被人下了禁咒,受到了制约,之所以这样作,就是为了寻求真理,解脱生死。只要能为世人找到灭苦的火种,我甘愿牺牲个人尊严,并愿意为此承受世俗的压力,包括成功以前,人们鄙夷的目光!”

父王说:“大位、国财和一切权力,我都交给你,只要你不出家!”净饭王是老来得子,眼看自己年事已高,早就想传位给太子了,只是太子志不在此,一直不肯继位罢了。

悉达说:“父王如果能答应我四件事,我就断了出家之念,一是永远年轻,二是永远健壮,三是永远无病,四是永远不死!”父王说:“这些事太难了,都是我做不到的!”悉达说:“那我只求一愿,不再转世受身!”

净饭王当然知道,太子天赋异禀,生时就与常人两样,术士们也用“大人相法”断言他“出佛入王”。毫无疑问,唯有成佛才是他的选项,阻碍他出家求道,无异于逆天而行。何况太子前身在兜率天时,选择净饭王作父亲,就是看他通情达理有见识,能帮助自己成佛创教,不会作出百般阻挠,逼得太子劳“神”相助,夜半逾城等事。

佛说过,要想转生为人的话,就该发愿生在豪贵之家,不要生在卑贱之家,我出生在帝王家,所以能够出家学道,成就无上佛道。假使生在卑贱家庭,非但不得出家学道,反而会堕入恶趣。这是当时当地的国情。

自古称王者多如牛毛,成佛者却如昙花一现般罕见。王位可以由次子难陀,孙子罗云,以及本族的其他人等继承。但是,要成为先知先觉的大圣人,断非常人所能行!

难得太子有此高远之志,作父亲的虽然舍不得,乃至想方设法多留几日,但他尊重儿子的选择。于是,父母亲眷在满心不愿的情况下,最终成了妥协的一方,在行动上转变为实际的支持者!

从小到大,都有专人昼夜六时侍卫太子。此刻,父王从亲族中挑选了五名有出家意愿的年轻人,都是太子要好的玩伴,做为侍者随行。在后来山高路险的六年苦行中,五比丘为太子“执劳承事多所饶益”,验证了父亲为儿子设想的周到与英明。五比丘的出现虽然是父王疼爱太子的产物,却无意中为佛法僧三位一体的最早建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当时是在无佛时代,社会上有九十六种沙门、梵志,沙门意为息心净志,与梵志意思略同。学习沙门法者名为比丘,或曰煏刍、苾刍、苾蒭、比刍、比呼等等。比丘是梵语音译,巴利语音译为比库,本是沙门弟子的通用法名,意为乞士或道士等等,并非佛教所发明所特有。想做沙门者,可以在家自剃须发,穿上自制的僧衣,走出家门便是比丘。甚至佛教创立以后,也有自剃须发、自制赤色僧衣而后出家者。因此,在家剃除须发是常事,悉达也不例外,当他说服父母同意后,便着手准备行装,“于父母不乐、啼泪痛哭之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成为出家之行者!”然后“至信舍家,无家修道”,这是佛自述的出家经过。

从前毗婆尸佛时,人类极寿八万四千岁,烦恼轻微,菩萨纵然五百多岁出家,父母年约四万二千岁,尚可来日方长,对于生离死别感受不强。释尊于五浊恶世成佛,成佛前六年苦行,成佛后六年魔扰,走的是难行道,出家时,父王已是八旬老翁,来日无多,“相见时难别亦难”,亲历惜别比不辞而别更难!

太子即将远游,父王不能亲送,想派马夫阐弩等人将太子扶上马送一程,但是被太子拒绝了。以至于日后传说车匿白马送太子事,即使有些添油加醋,也在情理之中。

若干年后,佛回忆那段经历时说:“我那时很年轻,心地清净得像个孩子,满头黑发,正当壮年,二十九岁大好年华,有极多的歌舞、游乐、嬉戏,化妆打扮,东游西逛都是常事。就在这样的时候,在父母哭泣,亲眷们都不情愿的情况下,我剃掉了须和发,穿上了染色衣,以极大的信心,舍弃了家庭和对家庭的牵挂,开始了出家学道之旅!”

公元前约538年2月8日后夜将尽时分,王子悉达与母系亲族的憍陈如、阿湿波誓,父系亲族的跋提释迦王、摩诃男拘隶、惒破等一行六人告别了家园,怀揣着救苦救难、自度度人的伟大梦想,走出王城东门,要去沙门思潮最活跃的恒河中下游地区寻觅真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