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没有由来,是天上仙人乘兴而至、败兴而归的一场游戏,却给人间送来无数波澜。
沈镜也曾认为自己不枉天之骄子,后来才发觉,上天确实对沈镜这个人,钟爱太多。
给了他一具好皮囊,给了他一副好脾性,给了他家人疼宠、亲朋环绕,给了他年少慕艾、皆得应许。
亦夺去他心中善念,夺去他身旁倚靠,夺去他回忆一片繁花似锦,只剩野火熄后一片荒芜。
沈镜既痛恨上苍没能将他一起夺去,又感谢这仇恨支起他一副姣好皮相,把他空虚虚的心和身体一起塞严实了,总算没叫旁人看出他一脸温和下的恶鬼本貌。
他知道,那些年轻的学士称赞他有谦谦君子之风,贵妇千金将投来恋慕而甜蜜的目光,共披官服的同僚敬佩他沉稳有度,能担大任,黄发的世家长辈亦希望自家的小辈如他一般有为。
沈镜的目光缓缓落在面前的奏折上,狼毫轻轻一点,徽墨渗透了纸张。
他对工部近两个月来的仓储工事修建进度十分不满,微抿着嘴,屈肘写下了相当严厉的话语先是毫不留情地驳回关于户部拨款不足的质问,又三言两语点出工部安排中的漏洞最后,给了工部尚书一个面子,只是隐晦地斥责两位侍郎办事不力,划定了最后期限。
工部员外郎前来取得回复时,他仍是那般和颜悦色的模样,叫人心生不起提防。只是后头翻开了回函,才知里头的惊涛骇浪。
就因他素是如此,六部官员皆知丞相大人雷厉风行,眼里容不得一点风沙,却暗道丞相大人天性仁善,待人并不趾高气昂。
是威名,亦是美名。
不真正与沈镜对峙过的人,很难感受到他眼中锋芒,与举手投足间铺天盖地的威势。他的利刃掩藏在文雅的袖袍之下,步步连环,等察觉到阴影背后泄出的一丝气息时,早已被逼得无处可逃。
就如沈镜在早朝时很少介入大臣们激烈的讨论。他要说的话,自有旁人替他开口。
他只是穿着一身别于群臣的玄黑袍服,倚在皇帝左侧的太师椅上,高高在上地审视下方启奏申情的大臣,冷然的目光似乎将他们心中的那些小九九看了个通透。
朝奏的文书大多在前一天就递呈给了文清阁,说什么、说多少、怎么说,绝无越过丞相的可能。
而当沈镜开口时,往往事情尘埃落定,就此告结。
沈镜对朝堂的掌控力可见一斑。也无怪外人看来,已经亲政的皇帝对他的干涉多有不甘。
在世家眼中,这对年轻的君相仅仅维持了表面的和谐。
身为世家魁首的丞相大人对手下的六部有可怕而完善的把控,除了历来是皇帝心腹的吏部尚书外,户部与工部的两位长官出身低微,能坐到如今位置,少不得丞相的提拔兵部尚书姜慈是庶族出身,与本家关系冷淡,却有人曾撞见他每逢年节便上沈府拜访刑部尚书荆左堂与礼部尚书秦闫为连襟关系,而秦家与沈家互为世交姻亲,关系向来融洽。
沈镜偶尔亦与几大世家同气连枝,欲通过一些政令时,年幼的君王根本无处拒绝。那种无声而冷峻的逼迫流淌在表面的秩序之下,令人口不得言,步不能行。
世家贵族与皇室的争端在近几年愈发打眼。尽管历任皇后都是名门所出,钦定的继承人也大多受世家出身的名士教导,两者的矛盾却依旧不能调和。
尤其启帝文君衍并非一开始便是先帝钟意的储君人选。幼年饱受冷落的经历更让他对世家好感欠缺。
即使文君衍拜沈镜为师受教近十年,又分外宠爱娇贵出身的秦皇后,在几位浸淫朝堂多年的老大人眼里,他迫不及待的动作和日渐不耐的神情,不难猜出这位皇帝完全执政后的想法。
就算世家再怎么挣扎,再怎么争权夺势,这天下终究是文家的天下。
沈镜微微一笑,将已阅的、待会要拿去给启帝批示的奏章整齐地码作一堆,揉了揉额角,化开其中微乎其微的疲惫,又翻手打开下一本。
世家危矣。
<<<<<<
但真要论起,朝中不乏眼明心澄之辈,几位帝党老臣都对沈镜忌惮颇深。作为皇室心腹的他们怎么也想不透的是,沈镜到底是哪一点,得了文家这几位的青眼。
沈镜年少成名,十几岁便独步京城。沈谢两家关系平平,他却与太子文君仪情同手足,更是一同拜入皖南名士杜崇安门下。
沈家落魄以后,太子却没有冷落他半分,以上等幕僚之礼请他入了东宫,不遗余力地为他初入朝堂保驾护航。即使后来谢家谋逆失败,太子受牵连被贬去了封地,仍不忘这位少年同游,向先帝举荐沈镜为工部尚书。
自封雪山一夜以命相救后,沈镜顿时成了先帝眼前的红人。这位年迈的天子忘记了与沈老大人曾经的那些不愉快,忘记了沈镜是废太子的入幕之宾,力排众议将刚过弱冠的沈镜任命为丞相,又在临终前将匆匆选出的新君托付给年方二十四的沈镜,赐予帝师的名号。
更可怕的是新帝登基那日,承王叛乱,梁上冷箭将口吐狂言的逆臣血溅三尺。直到沈镜踏着一地血花缓缓步入正殿内,那些不知何时混入群臣中的侍卫与将整个金銮殿包围起来的熊熊火光,群臣方才恍然大悟恍然大悟先帝竟是把京城禁军的调动权限也一并交给了沈镜。
至于启帝仅有几位忠于皇帝的纯臣知晓,那些世家眼中的剑拔弩张,不过表面文章。
文君衍对沈镜的信任,更胜过他的父亲和兄长。
沈镜常伴帝王左右,亦师亦友,亦为兄长,直将他们这些死忠的臣子比至八千里外。在明知沈镜大权在握、名声显赫的情况下,文君衍却从未怀疑沈镜生有二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