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已过。

从早朝到现在,群臣未进一点米水,早就饿的饥肠辘辘,却没有一人敢离开。

让群臣在大殿等上两个时辰,自己跑去休息,在大宋历史上,就连徽宗这样公认的昏庸之主,也没有这样做过。

群臣正等得有些焦躁,大殿偏门一声门响,赵桓终于又走了回来,坐回到龙椅上。

看着高坐在上的赵桓,离得最近的李邦彦总觉得这位官家与往日有些不同,至于哪里不同,他又说不上来。

不容李邦彦细想,赵桓已经开口。

“以往都是朕听你们说,今日,朕想让你们听朕说说”

“在说之前,朕先立下一条规矩”

“在朕的话还未说完之前,若是有人胡乱打断,朕决不轻饶!”

赵桓扫了众大臣一眼,眼神虽然平静,口气却是斩钉截铁。

这时不仅是李邦彦,大臣都感觉到今日官家颇多奇怪之处。

“自三皇五帝以降,千百年来,何曾听过亲赴敌营议和的君王?”

赵桓缓缓开口。

“说得好听些,是议和,其实不过是个求字”

“前番朕为了大宋江山社稷,为了汴京城的几十万百姓,自降身份,亲赴金营,去求那完颜宗望,结果又如何?”

“金人百般慢待朕,轻辱朕,你们可又曾得见?”

“若是以朕一人受辱,可以换得满城百姓的平安,换得大宋社稷的一时安宁,那朕倒也认了”

“可事实上,金人根本没有议和的诚意,不过是想以朕为要挟,来要我大宋的锦绣江山罢了”

“我大宋养士百余年,从来没有亏待过尔等读书人。古人云,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尔等自诩风流,常以国士自夸。如今君父受辱,尔等不但不为君分忧,反而逼迫朕躬,自投虎口”

“尔等扪心自问,如此行径,可当得起国士之名,可对得起读书人这三个字!”

赵桓越说越快,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中间没有任何停顿。

大殿里鸦雀无声。

赵桓字字如刀,扎在他们的心口,一些正直的官员惭愧的低下了头。

“是以”

赵桓满面严峻,口气中带着不容辩驳的决断,“朕已决定,不会亲往金营议和!”

赵桓话音未落,殿中众臣除了少数几人,都已大惊失色。

完颜宗望点名,要赵官家亲赴金营,否则就会打破城池,血洗开封城。

官家赴金营求和,朝议几乎已成定论。

谁想到,今日官家竟然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赵桓的话句句在理,根本无法辩驳,大家都很清楚。

可是道理归道理,就算你讲的全对,那又如何?

这世界上的事,如果都按照道理去做,哪里又会存在什么纷争?

是以道理再大,也抵不过利益二字。

“这个一向优柔寡断的官家,今日怎么变得如此强硬?看来是前番去金营,金人将他吓得狠了,今次说什么也不肯再去”

“说这么一番大道理,无非也就是贪生怕死而已”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