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哈气连天的朱墨被宫女们唤醒,换好衣服,吃口东西,连忙去宣政殿主持早朝会议。

“这早朝的时间应该改改了,太早了啊。”朱墨边走边抱怨着,一帮的小王听了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偷笑。

“陛下,早朝终归是十天一次的重事,这个规矩怕是改不得。”小王开口劝朱墨打消这个想法。

朱墨横了一眼小王,他又何尝不知道早朝的时间不能轻易改动?不过是嘴上抱怨两句罢了。

皇帝要说一不二,小王这是在帮助朱墨改掉随性的坏毛病,默默的培养朱墨的帝皇心术。

然而朱墨何须他来培养,只不过看在小王一片好心的份上,不跟他计较罢了。

早朝开始了,在大臣们齐呼万岁后,朱墨慢悠悠地登场。

没有什么‘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种废话,早朝肯定是要商讨一些大事的。

话题是由沈墨韩提起的,这老家伙率先开口,指出了科举的诸多弊端后,提倡改革科举。

朱墨身为皇帝自然不可能亲自下场和他探讨个一二三,这些讨论性质的话题一般是由林敬接过的。

“沈尚书,老夫对你提出的改革有这几个措施,且献丑奉上,诸位同僚也是替老夫超缺补漏啊。”林敬说了一番场面话后,开始进入正题了。

大明的科举是二十岁以上的学子可以参加的,也就是说,大明的科举相当于高考的性质。

但是与之不同的是,科举的种种限制太多了,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选择武将和统帅职业的学子们,没钱补课。

这相当于现代的艺术生吧,考试都能考,但是补课学习专门的才艺,太贵了,很少有家庭负担的起。

所以朱墨才觉得要从教育方面开始下手,让选择武将和统帅的孩子们先能够上的起学。

但是这就需要国家拿钱来补助了,可是偏偏大明现在穷的一批,真的没钱,这就导致了问题陷入了僵局。

林敬只能绕过钱这个问题,先提出些可行的政策。

再说地方书院和门派,这些机构相当于现代的小初高中,而且是三位一体的,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们的归属感。

就好像当时的袁岳和沧海,一个南派一个北派,这就是地方差异和对故校的归属感导致的问题。

许多学院不是靠着收学费来维持的,毕竟修士们修炼需要消耗的物资数额巨大,若是都能自付,何必还要去上学?

学院的盈利方式属于投资的一种,选拔优秀的孩童收入学院,大力培养,等待这些孩子长大后参加科举。

得到功名的自然是入朝为官,而后在诸多事宜上给予学院便利,例如学院的商业活动等。

没得到功名的回学院当老师,或者自谋生路。

这种教育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也导致了大明的官员们对于民间诸多事宜放水或者开绿灯的普遍现象。

说白了,这些学院就是打着帮国家培养人才的名义,名正言顺的成为腐蚀国家的蛀虫,而且这个蛀虫还不能清理。

试问,大明朝中官员,绝对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些学院或者门派,皇帝孤身一人,不给这些官员们足够的利益,拿什么清理这些蛀虫?

但现在局面不一样了,皇权在这次战争中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层次,无论朝堂还是民间,都没有人会轻易违背皇帝的意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