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郡位于隋朝领域极南,南朝陈首都建康北上一百多里处。
苏东之所以派萧摩诃、陈伯仁、陈叔英各领军渡江压境新城郡,一是为了给元景山压境郢州的三万大军施加压力,让他们早早退兵;二是为了做出一副准备全面作战的样子。
攻取新城郡?苏东并没有这个想法,他也没那么膨胀,因为而今南朝陈的军力只有十数万,远不是隋朝大军的对手,而且新城郡位于长江之北,南朝陈领地皆在长江之南,哪怕是现在乘其不备攻下新城郡,那也只是孤城一座,难以镇守,并无任何意义。
正月二十三日,早朝。
苏东于太极殿听百官奏事,自上次早朝后,短短五日时间,汉口便发生战事,甑山县失,沌阳县全体军民、百姓撤至长江之南,至此,长江之北境地除胡墅城外,全数落入隋朝之手。
百官议论,多是此项战事。
兵部尚书司马申上疏,萧摩诃、陈伯仁、陈叔英三路大军已于两日前疾至新城郡,萧摩诃领一万大军屯兵于新城郡南门二十里处,陈伯仁领五千大军屯兵于新城郡西门二十里处,陈叔英领五千大军屯兵于新城郡东门二十里处,三路大军现均于新城郡各门守军对垒相峙。
隋新城郡守军多达一万人,胜于隋诸多郡县守军的三倍兵力,属于重兵,但尽管如此,面对苏东的三路大军、过两万兵马,隋新城郡守军也是显的凝重无比。
苏东遣派的两万大军皆是京城禁军,属于精锐,战力非凡,而今还胜过新城郡守军两倍兵力,如果攻城必然可以取胜。
太极殿内,诸多武将上奏,请求苏东下令攻取新城郡,以彰国威;而文官则是分析弊害,主张退兵回京。
苏东一直沉默未语,他既没有下达攻城之令,也没有下达退兵之令,而是在等,等隋帝杨坚的撤兵令。
若隋帝杨坚命元景山的三万大军撤出江北境,他便会下令让萧摩诃三人暂领军退回长江边,但若隋帝杨坚命元景山的三万大军进攻郢州,他便会下令让萧摩诃三人进攻新城郡。
苏东很清楚,一旦元景山在郢州与鲁广达开战,他再命萧摩诃三人在新城郡与新城郡守军开战,那南朝陈和隋朝之间的全面开战便会提前拉开序幕,而全面开战不但是他现在不愿意看到的,也是隋帝杨坚现在不愿意看到的。
因为隋帝杨坚此时的心腹大患并不是南朝陈,而是北方的突厥。
突厥至灭柔然以后便一直在发展军事,而今虽未一统,并立成五大汗王,但军力却非同小可,五大汗王兵马统计五十万,与隋朝兵力都不相上下,而且五大汗王对入侵隋朝一事共同所重。
也就在前两日,五大汗王之一的沙钵略可汗派兵入侵隋朝极北一带,并大败当地守军,隋帝杨坚问败报后震怒,开始聚集兵力,准备与突厥开战。
这种时刻,隋帝杨坚又怎么敢再与他的南朝陈开战呢?
史书上,后主陈叔宝在经历甑山、沌阳之败后,便主动请和于隋帝杨坚,并奉送胡墅城,后隋帝杨坚便以礼不伐丧的名义顺势撤军,与南朝陈再次修好,杨坚随后整合兵力开始对突厥进行大规模的反击。
苏东不是陈叔宝,他不傻,他很清楚在这种时刻他是站在上风!他现在虽然不愿意和杨坚开打,但如果要打,那也可以硬着头皮顶上,但隋帝杨坚呢?杨坚现在可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和精力同时和两国开战,仅北边的五大汗王,便已足让他心烦意乱。
这也是苏东为何在司马申于深夜奏报后,第二日又派出萧摩诃、陈伯仁、陈叔英三员大将各领军兵临新城郡,做出一副要全面开战的原因。
这样的决策是苏东经过一夜时间的斟酌和仔细盘算后才做出的。
临败布局,苏东不愿接受战败之果。他布局开赌,赌他所记史书无错;赌杨坚不敢应战!
......
时光匆如掌中流沙,不知觉间早朝已延至中午。
太极殿内依旧争议不断,文武百官对汉口战事各持己见,并不相让,更有文官进言称三路大军兵临新城郡,恐会激起隋军更大的反扑,谏言苏东及时撤兵,派使臣求和,以安国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