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青年老兵的身后,应龙冲出了掩体,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明亮的光线、一声声尖啸和爆炸,还有噼里啪啦落下的沙土。明亮的阳光下,应龙发现自己正站在两壁由原木搭建而成一人高的战壕中,目光所及是一道道升起的硕大沙土烟柱。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应龙就在前边老兵的招呼下,弯腰低头小跑起来。
尖啸和爆炸声连绵不绝,每一次爆炸都比掩体中听到的更清晰,似乎就在附近爆炸,让应龙忍住哆嗦一下,然后下意识的将腰弯得更低,一只手抓紧自己的步枪,一只手扶住自己的头盔。
其实这只是应龙的错觉,爆炸的炮弹离他还远着呢!
一颗炮弹落地爆炸,首先是炸出一个弹坑,二战时苏军陆军用作炮火准备的榴弹炮一般有76毫米、122毫米、152毫米三种,其炮弹爆炸形成的弹坑可以大致看做是一个倒锥形,分别是半径1米多一点深近1米、半径近2米深1米多一点、半径近3米深15米左右,如果身处弹坑这个范围内,就不要想着找到一点残骸了。再向外扩展一下,被震碎也是常事。
其次是爆炸冲击波杀伤区,也就是造成所谓内伤、震死,虽然避开了爆炸的中心区域,但离得还是有点近,就会受到爆炸冲击波的伤害。处于这个范围内,即便避开了炮弹的破片,外表看起来也没什么异样,但内部器官已经受到损伤了。快的当场死亡,慢的可能打完一次战斗后,便悄无声息的死去。
再次是破片杀伤区,一般是以多少平米来计算的。简单来说就是炮弹爆炸后,能够确保每一个人体大小的空间,至少会有一块弹片扫过的范围。仍以二战苏军的火炮为例,榴弹圆柱形或纺锤形的弹体使得前后部产生弹片少,两侧弹片多,再加上榴弹炮的炮弹是斜着落地的,所以这个杀伤范围大致成横向宽、纵向窄的长方形。76毫米、122毫米、152毫米三种榴弹的破片杀伤范围一般是30米乘以15米、60米乘以20米、70米乘以25米。
而相比斜向落地的榴弹,迫击炮的弹道因为是一道高抛物线,大致可以看做是大仰角上升、平行飞行、近乎垂直落下,所以迫击炮炮弹浪费破片非常少,破片杀伤区大致成圆形。苏军一般使用的82毫米、107毫米、120毫米迫击炮的破片杀伤区,分别为半径18米、20米、25米的圆。
迫击炮因为其独特的弹道,可以对掩体后方的死角进行打击,而且除了没有直射攻坚能力,迫击炮的对工事的摧毁能力并不弱,一个顶部厚达06米的土木工事,一颗使用延时引信的82毫米迫击炮炮弹,只要能够命中,完全可以摧毁这个级别的工事。
正因为炮弹的威力这么强大,人们才修建各种工事应对。工事尽可能的低矮,即便部分有射击位的工事要高于地面,也会在工事的外侧垂直面会堆上足够斜度的土坡以吸收穿甲弹和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碎片。工事的顶部厚度取决于工事能挖多深,工事挖得越深顶部越厚。一般,修建在地平面以下的班级单位掩体顶部厚度160厘米,地平面以上的机枪雕堡顶部厚度130厘米。
士兵即便有了战壕的保护,避免了横扫地面的破片杀伤,没有处于炮弹爆炸的核心,冲击波的杀伤力也被精心搭建的战壕吸收削弱,但炮弹仍然能够破坏战壕,从而使士兵或被原木、土石砸死,或是被沙土掩埋窒息而死。如果一颗炮弹落进战壕中,而此时正好有成单位的士兵通过,场面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
每一次爆炸,文怅然肥胖的身躯都要哆嗦几下,肥胖的身躯让他在偶尔塌陷的战壕里行动有些不便。每次头盔被沙石打得叮当作响,文怅然都会伸手扶一下头盔,同时还会下意识的顺手扶一下眼角的位置,却每每扶空,这才让他想起来自己的高度近视在进入这个世界后,因为属性50的加成,感知属性获得提高而消失了。
在炮弹爆炸中前进,让文怅然感觉自己就像是以前硬顶着恐高症,去爬高空维修梯一样,每一步都特别用力,力求万全,却前进缓慢。就在文怅然扶着原木一步一步往前挨的时候,一只大脚踹在了他的屁股上,虽然没用什么力,猝不及防下文怅然却差点摔个狗吃屎。满脸怒容的文怅然回头看到是自己班长,只能把到嘴边的话吞了回去,继续跟着前边的人前进。
然而,文怅然心中早就在疯狂咆哮了,“我吃柠檬n!你忙吧nb!我不过是码字长期作息不规律,最近又多熬了几个晚上,这才写到公共章节,还没摸到签约的边呢!怎么就猝死了!我还不到三十啊!我吃柠檬!你忙吧!
虽然我以前也歪歪过穿越这种事情,甚至还幻想利用自己那点单薄的军事历史知识,穿到二战德军,就努力展现才华,等爬到高层就干掉小胡子,自己当领袖领导三德子走上正确的道路穿到美军,就选欧洲战场,努力活下来,然后使劲搜刮战利品,等二战结束回到美国,就用这些战利品做资本,凭借自己的后世知识,白手起家、发家致富,当个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把年轻的梦露和赫本揽入后宫才是绝妙,最好再加入能够操控选举的大财团,混个统治阶层就算穿到苏军那,也要紧抱大腿,努力混个终身制官位当当啊!然后在苏联解体后当个寡头!
但这只是歪歪啊!我的笔名里虽然有个疯字,但这不代表我真的疯了,放着太平日子不过,真想穿越到残酷的战争里去,还他玛是最惨的东线德军!就算所谓的空间让我的体质不再废柴,我也不想穿越!老子真是日了狗……”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