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已经完全和诸葛亮身心合一的孔明亮与自己的“家人”一同下山去了。虽然和韦天师无师徒之实,但却有师徒之名,所以他也很欣然的接收了韦天师所赠之字:孔明。

诸葛玄本是信道之人,再怎么说,韦天师救了诸葛亮的命,恩同再造,如今还收其为弟子,自己也没什么好反对的。只是诸葛亮怎么也不愿意留在山上学艺,只好一同南下。

诸葛玄心里盘算着,此子从小聪慧,学识不亚于其兄诸葛瑾,日后必有一番作为。可惜如今不慎事故,整天沉默寡言,神志不清的样子,感觉就像是换了一个人,只盼能够早日恢复才好。毕竟是叔侄的关系,又没生活在一起多久,能够为其如此奔波,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而诸葛亮则是跟小弟诸葛均混在一起,两人不断的攀谈,还拿出韦天师所赠之书不断的教诸葛均。其实旁人哪里知道,根本就是诸葛亮在不断的套诸葛均的话,好了解一些自己的过往。至于教授书本,完全是自己看不懂的时候,让诸葛均帮忙解释,至少有个商量的人,实在弄不懂了才会去询问诸葛玄。

山间车马难行,诸葛玄的随从并不多,留下几人在山下看管车马,随他上山的只有兄弟姐妹三人和两名奴役。所以下山时完全是靠徒步的,好在山并不算高,下山之路也并不难走,闲来无聊孔明亮就看看书,希望通过看书来掩盖自己不通世事的真相。

孔明亮对于什么什么经其实并不是很感兴趣,大致了解几卷书的意思后,随手就丢给了诸葛玄,说是“此书珍贵,还望叔父代为保管”。但孔明亮对其中一篇所注内容却很是关注,因为里面记载了对道家真言的描述,其中就有关于转度之法的真言。虽然描述的很是模糊,但孔明亮很希望弄清楚自己是如何来到这个时代的。

几日来脑子始终想着里面所记载的文字:“真言,道之本,明者或翔、或伏、或观生死……”当然,标点符号是他自己理解上去的。他至少弄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道家真言,应该是某种符号、图腾一类的事物,这种古老的符号或图腾并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恐怕所谓的道家炼丹术或炼金术就是基于这一些图腾完成的,没有图解,也不知道灵不灵。在一个唯物主义时代诞生的孔明亮并不信鬼神,却又不得不重视。

山脚下有一座村庄,诸葛玄的其余仆从就留在这座村庄内。当一行人来到村口时已经是第三天的黄昏时分了。一群光着屁股的小孩子正在村口乱跑,见有一些人来到村子外,就各自跑到村边的小土丘后躲藏。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已经跑进村子里找老人报告去了,而小一些的就交头接耳的议论着孔明亮这一行人。

诸葛亮的姐姐自从山上下来就一直带着附有面纱的斗笠,看到村落,也就自然的与其他仆役一起停下脚步,远远的站在村外。诸葛玄则带着诸葛亮与诸葛均向村内走去。

作为上位者,孔明亮很想从口袋里摸一些糖果来讨好村口的一群小孩子,可习惯性的摸了摸衣服,发现根本就没有口袋和任何吃的,也只好作罢。

此时已经有几个妇人从村子里急急忙忙的跑了出来,领着几个孩子就躲回到村子里去了。同时村子里的一位长者一路小跑的出了村。见是诸葛玄,便擦去额头的汗水,松了口气道:“原来是官人下山了来了。”说完便招呼一个正拎着自己娃娃往家走的妇人道:“张家女人,快给客人们挑些水来。”说完就带着诸葛玄一行人往村口的一家杂货铺子走去。还不时回头笑眯眯的和诸葛玄攀谈,告诉他留在村里的那几个仆役都和村民们下地收庄稼、打猎去了,看天色也差不多快回来了。

老者姓徐,这个村子的人大多数都姓徐,所以村子也就叫徐家村。老头的儿子前些年就被抓去当兵了,村子原本是在山下的农田附近,因为战乱,所以村子整个搬到了山脚边的山坡上,事实上这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但因为山上的路相对狭窄,所以在心里上还是有一些慰藉的。

诸葛玄吩咐诸葛均和仆役带着小姐去找晚上住宿的地方,自己便和诸葛亮一同坐在了杂货铺前的大树下。没有桌子,甚至连凳子都没,只有几块石头。不一会那个张家女人就挑来了两桶水,放下一桶拎着另一桶去找诸葛均等人了。

老者拿起一个葫芦瓢喝了一口,撇撇嘴递给诸葛玄,示意他也喝一口解解渴。诸葛亮原本以为是给自己洗手洗脸的,可没想到居然这是用来喝的,只是浅尝了一口,就微笑着还给了叔父。毕竟是生水,而且刚才那两人也喝过,虽然纯天然,这几天来也没少喝,但习惯上还是有些介意的。

此时一个留着鼻涕的小男孩端着一盘豆子走了过来,依依不舍的把豆子放在了三人的面前,老者摸着小男孩的头道:“这是俺家大孙子,大牛。”然后瞪了一眼大牛,拍了下大牛的背道:“还不快给两位官人行礼?”

大牛的眼睛就没离开地上的那盘豆子过,被爷爷一拍,急忙就跪下身子打算磕头。诸葛玄见此状,马上起身扶起了大牛,连忙道:“不打紧,小孩子家家的,哪来这么多讲究?”孔明亮则抓了一把豆子塞到大牛手里,大牛欢喜着一边鞠躬一边嘿嘿的笑。

诸葛玄重新坐下问道:“老人家,看你这情形也不见得富裕啊,现在兵荒马乱的,不必和我们客气。”

老者嘿嘿的挠了挠头到:“这几年,俺们徐家村里的男娃子都给抓的差不多了,就剩下些女眷和孩子了,好在离城远,也没给咋祸祸,马上有收成了,今年的冬天看样子不会太难过。”说着又是嘿嘿一笑,把盘子往诸葛亮面前推推道:“吃,乡下人没啥好东西,前几日官人送了俺们一匹马,这可是稀罕物,以后也可以带村子里的娃娃们去城里转转了。”

看着老者一脸的喜色,诸葛玄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忍住了没说。而孔明亮却敏锐的感觉到了叔父的一些变化,心想,兵荒马乱的,恐怕今后的几十年里都不会太平了。为了缓和气氛,孔明亮转头问大牛:“小弟弟,今年几岁啦?”大牛似乎没听懂一般,茫然的摇摇头,随后看着爷爷。老者骂道:“笨娃子,人家问你多大了。”大牛似乎明白了一些,支支吾吾道:“俺……8岁了。”啪的一声,爷爷在后脑勺上拍了一巴掌。只听爷爷道:“9岁,去年才是8岁。”随后大家又笑了起来。

正在此时,远处一匹快马疾驰而来,老者赶忙将大牛抱在怀里,眯着眼紧张的看着远处。只见一骑向村口而来,马上的骑士见村口有人,便减缓马速,待来到村口之时便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抱拳道:“属下见过主公!”

诸葛玄见来人是自己的亲卫队长王二,便示意旁人不比惊慌,随后道:“何事如此急?”王二还是很有眼神的,看了看周围的人,意思是不方便与人前说。

老者很知趣的拉着大牛往村里去了,说道:“天色不早啦,今晚就在村里吃,我去张罗张罗。”

待老者走远之后,王二就急忙的把事情告诉了诸葛玄。原来诸葛玄等人上山之后王二便和两名护卫不断的打探周围的情况,此番带着诸葛亮一家人南下,并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诸葛亮一家年幼无法自立。更大的原因是诸葛玄得知曹操可能会攻打徐州,所以为了避祸才带着诸葛亮一家赶忙迁往南方,而上山之前命属下王二密切监视周围的情况,若有不测好早作准备。

今日王二在村间发现北边的村子似有浓烟燃起,并不是炊烟,想必是有变故,就快马回村,不想正好遇见诸葛玄等人已然下山。

诸葛玄没有多作迟疑便道:“那我们连夜起程,若是耽搁,恐怕不测。”孔明亮问道:“那村子的人怎么办?”诸葛玄凝重道:“顾不得这么多了,他们也不可能和我们一起走。”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明白,如果村子的人逃散了,会把消息一路传下去,世道一乱对自己一行人并无好处,而留着村子反而可以给自身做很好的掩护。

孔明亮并没有想这么深远,便道:“不可能不管他们啊,虽不能带着他们逃离,至少也告知一声。”说完便要向村子里走去。诸葛玄一把抓住了孔明亮,犹豫了一会,还是放开了手,命王二迅速准备。

不一会孔明亮就带着之前的老者和一些妇孺来到了村里的杂货店,进入内堂,内有一口天井和一些牌位,原来这里还是村里的祠堂。

又过了一会,出去收割庄稼的两三个男丁和一些年轻的女眷就在另一个诸葛家护卫的带领下回来了,因为有马车,所以装回的粮食也比往常的多。

在诸葛玄来到祠堂后,村里的人就齐齐看向那个徐老头,而徐老头压根没明白怎么回事,就只好看向诸葛玄。

诸葛玄也是个爽直的人,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就说道:“虽然相识只有短短的数日,但也算有缘,在此玄自先感谢相亲们的帮助。然适逢乱世,我也不瞒大家,不日曹军即将南下攻徐,经我家仆探查得知,其先锋部队如今已到达北面村庄,距此不过百里。”

说到此,下面的人已经纷纷议论开了,北面的村庄,应该就是前东市集,是大庙山东面的集市。那里如果被劫掠的话,预计要不了太久,就会把周边百里的村庄清扫一空。

“俺们往山上跑吧!”

“再往南走三五十里路就到东海城了,不如我们往东海城走吧。”

“村子就是我们的命,眼看秋收刚开始,就这样走了?”

“带上粮食跑,我们有马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