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时候,在燕京的前锋营,建锐营,护军营,火器营共选派一万七千大军,随同康熙皇帝巡狩热河(今承德),随行的还有皇太后,皇后妃嫔,各位阿哥和王公大臣。
数万人的队伍蜿蜒百余里奔到坝上。这次巡狩可不是光玩的,而是为了会盟内外蒙古各部,安抚人心。
这次带了几万大军出行,也是要让蒙古人看看,大清国皇帝,蒙古人的博格达汗(蒙古人献给康熙的尊号)是给他们撑腰的。
说起来大清国这十来年战略形式,实在是相当恶劣。
南面三藩之乱荼毒了整个西南和部分东南地区,破坏了清国的粮食和物资基地;西北准噶尔汗国不但彻底统一卫拉特蒙古各部(一部被赶进俄国,一部被赶到青海),还在五六年前彻底征服南疆的维吾尔人,现在他们又击败了哈萨克汗国,和罗刹人处于短暂的和平期内。
卫拉特蒙古是这个年代四个蒙古人大分支里保留野性最强的一只,他们在和中亚各汗国的作战中,缴获和购买了数万只欧式火铳,变成一只既野蛮又武装到牙齿的大军。他们还有一个疯狂的首领噶尔丹,他很快会成为大清国的生死大敌。
在东北,罗刹人的武装探险队从1640年代开始,不断进入外兴安岭和黑龙江地区,已经和大清的东北驻军发生过几次直接冲突,虽然因为东北距离双方的统治中心都很遥远所以冲突规模不大,但是从传教士那里探听到罗刹人底细的康熙,深知对手是一个凶残的民族而且幅员辽阔,他们的战争潜力要远大于准噶尔人。
这么险恶的局势下,康熙带着大清国挺过来了,经过十年的厮杀,南方的叛乱已经被彻底平复,大清国重新掌握了东南富庶之地,只要稍事休息,帝国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资供应,到时候就可以挑战下一个敌人了。
东北和西北两个战略方向,皇帝首选是东北,最大的理由就是罗刹人的统治中心远,他们调动大军或者物资要从欧洲转运,罗刹人在黑龙江流域还没有建立广泛殖民据点,只有两个孤立的据点雅克萨和尼布楚。
深知夷人底细的康熙觉得这是最好的时机,如果等罗刹人在东方积攒下更多的人力物力,那时候打成拉锯战就不好办了。必须趁着对方准备不足的时候打疼他,打的他把手脚都缩回去。
前年(1682年),三藩之乱尾声的时候,康熙亲自到东北巡狩,就近探听罗刹人底细,得出的结论是罗刹人在整个黑龙江流域士兵也没超过三千人,这点人就算再精锐,靠人堆也堆死他。
所以先易后难,去年灭了台湾郑家以后,驻扎东北的将领萨布素、彭春等人,已经往前线方向建了两个屯兵基地瑷珲和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
源源不断的军火,粮食和大炮正在从燕京、奉天(今沈阳)、船场(今吉林市)等地输送过去,按后勤的进度,康熙已经决定明年要和罗刹人做一场,这时候非常需要给蒙古人点信心。
蒙古人尤其是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地区),已经被他们西边的邻居准噶尔蒙古和北边的邻居罗刹人欺负的不像样子。
罗刹人还好些,他们在贝加尔湖周围好几十万平方公里地盘上只有七八千户移民(贝加尔哥萨克),他们能动员的人数太少,最多杀进喀尔喀蒙古地盘烧杀掠夺,完事还会退回去。
准噶尔人不一样,他们可是一心想灭了喀尔喀各汗国的。大家都是蒙古人分支,噶尔丹有信心自己能管得比那些喀尔喀王公们更好。
前些年大清国有三藩之乱忙不过来,每次喀尔喀蒙古各家汗王来告状,康熙都装成听不懂,说说好话给点银子就让他们回家去了。
现在既然帝国腾出手来,那就得赶紧把蒙古人喊过来,康熙打算拍拍小弟们的肩膀告诉他们:“那个,大哥前段时间睡着了,最近刚醒,那啥,前面谁欺负你们啦?我现在过去扁他。”
会盟很成功,博格达汗封赏了一大批蒙古各部王公台吉,又给很多王公指了婚配。
满蒙两族的贵族们进行了大量的歌舞,狩猎和酒宴大会,最后康熙皇帝用一场一万多人的大型枪炮表演秀告诉蒙古人,你们的汗还是这么厉害,你们站在边上看着,看我怎么收拾他们。
喀尔喀蒙古三汗王也都很懂事,他们马上献上‘九白之誓’,再次重申自己的誓言:老大没说的,十里八村的我们就服你。
等到各种秀都做完,差不多两个月过去了,于是大家陆续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皇帝的大帐还在回京路上,刚进古北口(今北京怀柔境内),南面来的一队骑兵带着琉球国贡使迎上来了。
今年的贡使除了献上一点可怜的贡品,还带来了倭人南下侵国,琉球中山王泣血求内附的消息,这倭国可真是能添堵啊!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康熙已经再想办法收集倭国情报了。可是现在人家倭国也锁国,所有欧洲夷人里只有荷兰夷和倭国有直接联系,偏偏荷兰夷没有传教士,人家更信金银教。
北京的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传教士们只能给他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这些消息的可信程度,康熙觉得还没有福州和广州给他传来的商人们的消息准确。
“尔国与倭人交战良久,探听的倭国军力如何?”
大帐里,康熙皇帝端坐在正中。前面正在不停叩头的是正议大夫蔡彬,方司观在账外等待,大皇帝没有召见前,他的身份还不足以面君。
蔡大人额头上是真的在不停冒血,人家琉球的大人演出敬业精神要远超过小方大人。
现在他俯首在地上,用沙哑的声音在回话:“回皇上,外臣没有亲临奄美大岛,听退下来的岛民说,倭人大船无数,上岸的也成千上万。”
这就是个酸丁啊,问他有什么用。康熙听到方司观去年亲眼见过倭寇大军,于是把小方也召进大帐。
方司观把他去年和福建巡抚说的又照样描述了一遍,于是皇上心里也得出了当时张副将一样的结论:这帮琉球人打仗怎么这么怂呢?
挥手让琉球正副使臣都退下去,皇上让人把跟随圣驾的王公大臣和大学士们喊进来,他想听听大伙的看法。
不大会的工夫,七八个最低正二品,最高亲王的王宫大臣进了大帐,大家进来先给皇上见了礼,然后开始讨论这件事。
因为议的只是琉球屁大的事情,又不干系什么军国大事,大家说的都很随意。
一般的看法就是大军肯定是不能动,东南打了七八年这才安稳下来,要是再发大军征讨,胜败先不说国库也扛不住。
至于琉球国,其实一干满族王公们也没什么印象,倒是汉臣里面王熙(任礼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多少有些了解,谁叫他管礼部呢。
再说去年,他还听他学生给他说过琉球人哭庙的事情,这事情他倒是印象挺深的,所以他主动站出来答话:“回皇上,臣觉得琉球国从前朝洪武年间就归附天朝,虽然国小民穷,可是一心学我华夏教化,不给些援手似乎说不过去。”
康熙看过多少资料啊,什么琉球多少次朝贡,闽人三十六姓这些皇上门清的很,听到王大人说话,皇上微微点头。
“说起来很像箕子之朝鲜,与他国有些不同。”
明珠也上前回话:“皇上,这事不可发兵。奴才虽然不知道倭人战力如何,但从前明到郑家,凡是和倭人打过交道的都说倭人不好打,再说倭国离福州还是宁波都远了去了,也实在没法打。琉球人要是真退到淡水鸡笼,就让他们在那立国也没什么干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