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实在太热,王浩虽然穿的没许三多那么厚可还是在不停流汗:“古人敬天法祖,一般是没人敢发毒誓的,再说他就是不信咱们,他也没有去路,历史上这位宁靖王马上要自杀殉国了。”

“宣王浩接令旨。”

那个账房在大声喊王浩。

“臣在。”

王浩走过去跪在了宁靖王身前。令旨很简单其实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给了王浩一个礼部主事的官职,正六品,第二句是封为遣日使,给了个出海的名分,第三句叫官军民等,许尔便宜行事。

其实王浩要的就是这句话,等到他谢恩以后,监国转身回来屋子,下面就是王浩的舞台了。

王浩说的也很简单,他就是告诉大家鞑子大军今天已经从澎湖出发,两日内必定登岛,鞑子这次是要屠尽台湾军民的,刚才监国有令让我出海,不想死的都跟着我走吧,一个时辰后就在此地集合,过时不候。

另外就是提醒大家这是逃难,只能带牛马、铁器、金银和粮食,别的一律不许带。说完就让所有民人各自回家准备。

等到民人散去,王浩把那队汛兵叫到身前。

说起来还是要托宁靖王的福,此次满清讨伐东宁,老郑家已经是举国应战了,绝大多数战兵都派到了澎湖,不多残余就龟缩在有限的几个据点里,这附近既没有城寨也没有军港,驻扎的汛兵没有调走隐隐也有监视朱术桂的意思。

带队的武官叫朱标,年纪只有二十七八,很是精干的模样,王浩问了问,这厮的职务居然叫做总理,让完全不懂郑军军制的王浩一头雾水,心说你的上级是叫总统还是主席呢?

“朱总理护卫本官出洋确是辛苦,从今日起差遣上就加上一级。你这队兵马可有家眷,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归国,务必把家眷也带了同去。”

对于手上唯一的一队武装力量,王浩很是客气。

这小军头也是个有眼色的,马上躬身施礼:“多谢大人。小人是浙江处州人士,在东宁并无家眷,末将带的兵大半都是和小人一样孤身一人,其余兵丁都来自附近村坊,小人马上让他们回去把家眷带来。”

台湾一直是男多女少,这人说的也算合理,王浩想想没觉得有何纰漏,就回道:“如此啊,那你营中如有兵器火药,可派人一并取来。”

“是,大人!小人亲自去办。”

王浩手上是带着表的,他看了看,这时候已经下午一点钟,郭小美他们几个早就到了。那位管家兼账房倒也不算书呆子,给这几位和许三多安排了午饭,王浩凑过去跟着胡乱吃了几口。

肚子还没填个半饱,账房先生过来低声相请,王爷请大人进去说说话。

算了,饭也吃不成了,王浩起来擦擦嘴:“三多,估计以后咱们和王爷再难相见,一起进去道个别吧。”

俩人穿过院子进了正堂,就看见宁靖王朱术桂已经换了一身儒袍,右手还牵着一个小小的娃娃,不用问,这位就是世子朱俨珍。

见到王浩和许三多进来,宁靖王爷居然两手一搭深深的拜了下去。

此时可是礼法森严的明代,绝没有一个监国给别人行礼的道理,王浩哪里敢受,侧身躲了过去:“大王,您这是做什么,下官当不得。”

“你当得,今日一别再无相见之日,望你记住今日所说之话。”

这是要托孤啊,想想宁靖王老先生按照历史也就是这几天自尽,自己怎么也要让这个一辈子颠簸流离的老人走得安心:“大王放心,有我活一日,就有小公子活一日,有我吃一口,就有小公子吃一口。”

这回答显然还没有让老王爷完全满意。

“王浩你可有字?”这是要继续送人情的节奏。

“回大王,下官尚未有字。”

“你名浩,浩者正气也,字可为正义(注一)。”

真俗啊,王浩歪歪嘴巴,这字这么白话,跟郑成功的字大木有一拼。这也是老王爷一片苦心啊,只能接着了。

“谢大王赐,必不负大王所期。今日下官就带队出海,有件事还望大王成全。”

“你说。”老王爷怎么看都像是要破罐破摔。

“大王家里还有没有银子?”

“一会让克己取了给你。”

某人得寸进尺:“牛马、布匹、农具我也需要。”

“可,留着无益,一会开了库房你都取走吧。”

“大王,家里首饰如果没用,也请一并赐我。”

现在是许三多开始拉王浩衣角,还是老王爷涵养好,虽然脸都黑了,但是并没有骂人。

“还有,我看大王印玺是银的,不如也赐予在下。”这位已经开始不要脸了。

“竖子,安得贪鄙如此乎!”

注一:王浩古文知识不够,正义不是白话是有出处的,出于《荀子》:“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注二:历史上,朱术桂决心殉国,在六月廿六日(西元1683年7月20日)召集妾侍说:“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辈幼艾,可自计也。”随侍在侧的五妃皆泣对曰:“王既能全节,妾等宁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请先赐尺帛,死随王所。”而后相继自缢于中堂。

朱术桂死前书于壁曰:“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总为几茎头发,苟全微躯,远潜海外四十余年,今六十有六矣。时逄大难,得全发冠裳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王乃拜辞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王答拜。又在砚背题绝命词曰:“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于今事毕矣,不复采薇蕨。”书罢,结帛于梁升神,且曰我去矣。朱术桂自杀时得年66岁,乡人感其忠义,将他和元妃罗氏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当时墓地未做特别标示,并筑伪墓一百多座,以混淆清军的搜寻。这是最后一位主动为朱明王朝殉国的宗室。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