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最大的厂房设在捷克西部的工业重镇比尔森和维尔兹姆。一共有十万人为其工作。是当时仅次于H&K在巴森霍芬的第二大兵工厂,而该厂在1937年的火炮产量,几乎是英国本土兵工厂的总产量。
此外他还经营机床,火电设备,生产小轿车、大轿车、载重汽车、有轨和无轨电车汽车、电力机车等各种重工业产品,可以说是后世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的支柱。
教育有问题吗,也没什么问题啊,奥匈帝国的教育水平全世界领先啊,能超过他的只有英国、德国,与法国同为世界第二档国家。
奥地利、匈牙利国会早在1868年就通过了全民义务教育基本法,比后来以全民义务教育第一著称的英国还要早两年。
奥匈帝国一战前,获得过十三次诺贝尔奖,教育体制和教育传统延续到了后世。所以,奥匈帝国要国民素质有国民素质,要军事科技有军事科技。
主要是自己找死啊,军事上明明准备不足,还屡屡惹事,更站错了队,连续的军事失败,后果自然是非常惨重的。
但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当然也比较容易啊,根据情况站队,选择合适时机,该动手时动手别犹豫,那怎么都不会收获一场惨败啊。
真正了解一战的人都知道,同盟国即使出了个意呆利之害,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只是由于德国高层的战略失误、军队失控被容克地主把持,白白浪费了关键机会!
比如德国人要是采取西守东攻,优先对付俄国人,就俄国的状态,一旦失去乌克兰这个粮仓、煤炉和波兰大平原的粮食、工业,能不能撑过两年不被冻死、饿死,内部炸锅还真是个问题!
或者你早点打啊,别让英国和俄国回血到满格有充足信心帮助法国人啊。或者你别把比利时、荷兰牵进来啊,最起码多了两个民间运输通道吧。
或者全力西顾用硬实力去血拼英、法两国,揪住了往死里打。东线敲敲边鼓全力机动防守,以俄国那脆弱的后勤组织能力,想有什么大作为,纯粹想多了啊。
奥匈帝国方面可改善的就更多了,例如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扬爱国精神,同时大量的金钱投入进去就行了,大炮少那就多补充些啊,大炮不足就不要冲动的去进攻,搞好防守啊。
不过现在的自己根本还没那个权利,也应该没那个财力,还是踏踏实实的低调一点点来好了。
在奥匈帝国,大公长子虽身份显赫,但也很难插手国家高层的政治啊,何况奥匈帝国还是一个“双重王国”,民族众多,贵族众多,而且是异常守旧的古老国度,所以就不去考虑了。
经济方面倒是可以规划规划,只要有着海量的资金,就能加速完善国防工事、武器数量,提高科技水平,就能从根本上改善奥匈帝国的经济基础,毕竟奥匈帝国在这个年代科技、教育都很强。
说起来一战时,历史上的“大陆强国”的奥匈帝国的陆军军费,甚至不如海军强国英国,从兵力上说奥匈帝国陆军远不如德法俄,从机枪、大炮、子弹也就是“火力上”说,他甚至连意大利都不如,仅仅在数量上强于塞尔维亚,这还打个屁啊。
在动员能力上来说,奥匈帝国的铁路线路、机车、车厢都已经不如俄罗斯,奥匈帝国的常备军远少于俄国,只能依赖于总动员,但是总动员之后的兵力输送能力也远不如俄国老毛子,这不就要命了吗?
如果没有德国高层支持,奥匈帝国军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如俄国军队,何况俄国的屁股后面还有着塞尔维亚等一帮小弟,众多的强大盟友国家。
奥、匈妥协的结果,是匈牙利政府千方百计的反对帝国的扩军计划,军事预算几乎被冻结在1866年水平,在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19世纪末,这一局面对奥匈帝国的军队来说是致命的。
军官收入菲薄,同时因为贵族军官,在意大利和普奥战争中表现糟糕,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取消了贵族免于考核担任军官和升迁的特权,本来出发点绝对是正确的,结果也是好的。
就是不在乎收入的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上层开始退出军队。而中产阶级中层和下层,因为对收入的敏感和此时经济的高增长也纷纷退出军队。
最后奥匈帝国军队被一群兵头将尾,也就是穷人里的上层和中产阶级的下层子弟所占据,他们之所以选择从军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付不起其他学校的学费,于是把他们送进免费的军校。
一个普通军官,从军官学校毕业要升到少校,慢的话需要二十一年,快的话也需要十二年,如果你没有上层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眼里的“苗子”“明日之星”,然后假如你作为一个少校退役,你的收入只略高于电车司机。
造成的结果,就是军队里克扣军饷、腐败横行,贪污、背叛、出卖情报、倒卖物资横行。
雷德尔上校丑闻在战前爆发的时候,人们惊奇的发现这个出身贫寒的上校军官,收入只够付他雇用的四个仆人里的一个半的薪水。
但他却在维也纳和布拉格都购置了宅邸,积攒了一笔相当可观的财产,还买了戴姆勒汽车。而如此反常的富裕状况在他长期在陆军中央任职的时候竟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奥匈帝国军队缺乏实战经验,虽然1866年柯尼希格雷茨战役向全欧洲展示了“火力”的决定性意义,而奥匈帝国军官团也纷纷表示要效法普鲁士。
但和平的环境,消磨了军人们的斗志。和平的环境,同样限制了国家军费的支出。这就是我国古代名言所说的:
“国家强大后,自然会产生毒,不战,毒留于体内,害己;战,毒输出体内,害人。”
所以国家强大后,必需时刻注意此点,要学习美国政府的做法,小仗不断,大仗没有,国家的发展才不会因毒害己。当然财力也是关键,如不能从中获利,容易伤筋动骨,损人不利己。
如在柯尼希格雷茨举行的军事演习上,奥匈帝国参谋当着在场的外国武官的面宣称,奥匈帝国军队的目标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剧的重演”。
但是奥匈帝国参谋部,很快就从推崇火力退回了传统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帝国财政负担不起火力的费用。
奥匈帝国连续举行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但是每次都让观看的欧洲各国武官啼笑皆非。
例如1913年最后一次例行军事演习上,弗兰茨费迪南大公,不愿意让他准备推荐,接替康拉德出任总参谋长的“美景宫新宠”布鲁德曼将军战败,而在演习的最后阶段突然宣布把两军对抗演习变成“插旗演习”。
演习的最后阶段,奥匈帝国军队向插在地上的旗帜发起猛攻,给刚刚打过巴尔干战争的塞尔维亚武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加不幸的是奥匈帝国的士气,在实行义务兵役制以前,奥地利帝国依靠募兵制,至少能够要求他的士兵不管出自什么民族,必须背会80个作战指令的德语单词,但是自从实行了义务兵役制,这一条也很难得到保证。
奥匈帝国有各种不同的民族,但是奥匈妥协把它的领土简单粗暴的划分为“内莱塔尼亚”和“外莱塔尼亚”,也就是说莱塔河这边和莱塔河那边,而且隔着这条河,两边的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虽然总的来说奥匈帝国的臣民,享受的权利还勉强说得过去,但是隔着这条河两边的政府,采取了完全针锋相对的民族政策。
以纸币为例,莱塔河这边,也就是维也纳自由主义者执政的地区,的纸币上用8种语言写明币值,也就是说帝国的各民族只要不是太稀奇的民族,基本都能够看懂莱塔河这边发行的帝国纸币的币值。
但是在莱塔河那一边,在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义政府统治的地区,它们的纸币上只有一种语言,就是匈牙利语,连德语都没有,是的连德语都没有,所以说,维也纳中央要有这个态度,奥匈帝国会演变成那样吗。
匈牙利人只要求匈牙利人的民族自决和民族平等,从不认为他统治的地区的其它民族也有权利要求民族自决,至少是不受歧视,这种有趣的民族权力观念和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相似。
其结果就是在内莱塔尼亚各民族,开始要求改善自己的处境,要求和日耳曼人平起平坐。
而在外莱塔尼亚斯拉夫各民族只有三条路可选择,一是去死、二是去美国、三是等着巴尔干斯拉夫国家的同胞早日打进来拯救自己。
1914年宣战的时候,维也纳陆军部给美国的奥匈帝国移民寄送了大批回国服役的动员令,结果被大家笑嘻嘻的当成了废纸。
帝国的各民族因为帝国的不同政策,而对帝国采取共同的仇恨,这也是帝国的一个奇妙之处,匈牙利压迫斯拉夫诸民族,所以斯拉夫各民族都恨匈牙利人和帝国中央政府。
而内莱塔尼亚虽然不再压迫境内的少数民族,但是它也无法满足少数民族的要求。
比如说捷克问题,在捷克的日耳曼人和说德语的犹太人都不太会说捷克语,因为按照过去的帝国法令作教师、公务员、军官只要会说德语就行了。
但是自从帝国施行自由主义改革,给予诸民族以平等的权力,捷克人就要求这些人除了会说德语之外,也必须懂捷克语,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在国家开始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19世纪末,不可能让一个去领养老金的捷克老太太去学德语填表格。
但是这个合理要求一旦被帝国接受,捷克日耳曼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就发现“坑爹了”,因为捷克知识分子几乎都懂德语,而讲德语的知识分子几乎没几个懂捷克语。
帝国的这一妥协,实际上讲决定捷克只有捷克公务员,日耳曼人和讲德语的犹太人要么失业要么一把年纪去从头学捷克语。于是帝国的最后几十年,波西米亚、莫拉维亚几乎处于内战状态。
日尔曼人、讲德语的犹太人和捷克人打成一团,大学成了战场,他们凭赤手空拳最多是一些简单工具,都能制造出上百人的死伤。
卡夫卡的绝望情绪,也可以联系到他作为一个讲德语的犹太人的处境上理解。
结果就是捷克人恨透了帝国政府,虽然帝国政策减轻了对他们的压迫,但是1908年帝国动员捷克部队的时候,布拉格的捷克人集体卧轨,阻碍运兵的火车出发。
1911年再次局部动员的时候布拉格人再次集体卧轨,这次遭到帝国的逮捕,1914年终于宣战的时候从布拉格开拔的捷克人部队齐唱塞尔维亚国歌以示抗议。
帝国的士兵说五花八门的语言,在义务兵役制之前每个士兵都应该背回80个作战指令的德语单词,但是义务兵役制以后这一点不能再指望了于是发给军官一种翻译手册。
上边用注音标注了各种不同语言的作战指令,也就是说因为士兵听不懂,所以请军官尽可能的用士兵的语言下命令。
帝国军队的参谋体系异常臃肿,连、团都有自己的参谋,其中的一个用途就是翻译。
但是一旦开战,部队被打乱,捷克参谋被派去向克罗地亚士兵传令,或者反过来一个匈牙利军官准备让一群捷克士兵冲锋,引起的种种混乱是十足好兵帅克式的。
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即使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能跟欧洲压路机为首的一圈国家打上四年,可想而之难度之大。
也说明对于皇室哈布斯堡家族,广大百姓还是认可的,闹独立也是在卡尔大公接替皇位之后,当然也是因为贵族团体在战争中损失太大,无数的贵族家庭绝嗣造成的巨大灾难。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