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大学里应该已经没有这样的小店了,但是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这种书屋是很有人气的。

原来书屋的小老板因为毕业要到其他城市工作,没办法只好转让那个小书屋。那个时代大学生的脑袋不像现在,自己创业的理念没有现在这样普遍。那位即将毕业的学长几次降低转让金也没人愿意接手

最后这个不大不小的钱包被老魏看上了,几次讨价还价之后那位学长同意3千块钱转让小书屋。

本来老魏还在为转让费发愁的时候,我老人家带着4千块钱从天而降,正好解决了他的转让费问题,成就了他第一次当老板的初级理想。

刚接手小书屋的时候生意比较一般,但好在来借书的都是些刚到大学报到的小女生,虽然钱赚的不多,但他干的也是有滋有味。后来一个我们小时候的邻居大哥从日本回国的时候带了一些日本的周刊志,就是那种有带色的图文的日本杂志。日本的便利店到处都有卖的,可在中国可是稀有物件。

那上面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为了让这些杂志发挥最大的价值,他特意在本来就不是很大的书屋的一个角落里,隔出了一个小单间,想看那些日本杂志就只能在那个小单间里看。

据说一直到他认识刘缘为止,这个小书屋主要就是靠这些杂志在维持,如果光靠出租武侠和言情小说可能早就关门大吉了。

后来他认识了刘缘,刘缘来他书屋的时候发现了那个小单间的秘密。刘缘给他出主意在小单间的位置放了一台2手的复印机。

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学生的很多学习文件都需要复印。以前只有教师办公室才有复印机,学生想要复印要走很远到校外的图文店里才有复印。

老魏的这台复印机正好填补了空白,也让老魏的书屋回到了正轨告别了周刊志。老魏靠这个小书屋在大连站住了脚。

后来通过父母朋友的介绍进了一家粮油进出口公司当业务员。本来小书屋是想转手的,正好刘缘给他介绍了一个同学,是位残疾同学。家庭还挺困难。他就雇佣了这个同学给他看店。

他自己也正式的离开了我们学校,开始了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工作。

一直到我来大连的前3个月他一直都在这家进出口公司打工。

公司的老板是两个韩国人,其中一个会中文,另一个会日语。他们很早就来中国从事粮油进出口了。当时很多东北的大豆和玉米都是通过大连出口到日本和韩国。大部分都是公家的买卖,各地都有自己的粮油公司,可是真正有能力直接和日本韩国接触的公司并不多,他们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老魏刚到公司什么都不懂,但是他脸皮厚。两个韩国人怎么批评他训他都行。出门就是司机,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办的挺明白。连两个韩国人在中国的相好的他都伺候的明明白白的。

两个韩国老头越来越离不开他,慢慢的关于粮油进出口的详细内容也一点点的教给他。韩国人是越来越舒服,跑腿出力的活都是他在办理。

由于有小书屋的收入支撑,老魏对于工资的要求也不高。两个韩国人对他非常满意,他接触到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多。

后来,年纪大的会日语的老头在大连晕倒过一次,送医院急救过来了。

两个老头一商量干脆把老魏当做徒弟来带,他们负责牵头,具体事情老魏操做,两个老头按比例提取佣金。

这样虽然两个韩国人收入减少了,但也不需要长期住在中国了,不是每次送医院都能急救回来的,他们对咱们大天朝的医疗水平还是不太认可的。

于是乎,经过几年的蛰伏。老魏同志一下从小瘪三变成魏总了。这在当时的粮油出口圈当中也成为了一个小热点。有人说他命好,捡到一个大钱包。但更多的人认为,两个韩国老头挖了一个坑。

他搞不好钱挣不到,还要帮两个老头填坑。反正不管怎么说,在风言风雨中。“大连三和粮油进出口有限公司”顶着压力开张了。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