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乡村总是带着几分萧索,有部分枯黄的树木孤零零的指向天空,从斑驳的天空中望上去,鸟儿也有些稀少了,有几只不成群的大雁似乎在向南飞去,这原始的生态的景象让人感觉舒服,却也有几分无趣。
上午我俩被早早地叫起床,匆匆吃完早饭和祖父一起去镇上卖麦子。
祖父身体不好,常年风湿病,搬起东西不方便,吩咐我俩把东间屋子里的5袋麦子抬出来,今天要到镇上卖。我俩把麦子抬上板车,一袋麦子50公斤,抬完后我俩累得气喘吁吁,不过心理倒也高兴,这比在阴冷无趣的教室里听课有意思多了,装完后,刚子在前面拉车,我在右侧推着车出了门。
祖父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旁边不紧不慢地跟着。那辆自行车起先是姑姑买给寄养在奶奶家的表哥上学用的,但是表哥有个亲妹妹上学也需要个自行车,两个人三番两次地争抢,最后谁也没要,车子给祖父骑了,骑了十几年的光景竟然也没有坏,只是车后座有些发裂,漏出了里面的弹簧,外层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棉布。
伴随着咯吱咯吱的板车声和自行车声,我们一路上没有说太多的话,刚子在大人面前总是显得木讷,话也极少。
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农村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若是普通农家卖小麦大豆等农作物,除却在家里等收粮食的小贩,就只有在集市上寻找卖粮的“行家”——一种类似于中介的职业,帮占个摊位,帮砍价定价。
这个镇叫做田洼镇,有镇后面一个巨大的湖塘得名,它与凌水镇是不同的,只有一条长长的主干道,没有什么像样的分支,所有商贩都在主道上摆摊,临街也有大大小小的商铺,但是大都门庭冷落,商铺主人也出门打工去了不少,只有过年那几天才回来,从外地进点年货回家卖。
集市上熙熙攘攘,绝大多数都是邻近各个村子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也有像我和刚子一样的年轻学生,成年男性寥寥无几,大都是卖东西的光着膀子的商贩,其余的绝大多数都去东南沿海或者北京打工去了,只有婚丧嫁娶才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祖父在集市一角碰到了一个早已经在此等候的老朋友,远远看起来羸弱的身形,个头不高,皮肤呈古铜色,几乎半个世纪的交情让两个人无话不谈。
祖父从很远的地方就叫着那个瘦弱的老人的小名:“老财主!今儿来的恁早!”
“哟!利法,你还把你两个孙儿带过来啦,两个大劳力,都长这么高了!”老财主哈哈大笑起来。
离近看时,才看清楚老人的容貌,他穿着一双破旧的棕色拖鞋,手臂上青筋暴凸,脸上布满了老年斑,一看就是中了大半辈子地庄稼人。
老人起身招呼我们把麦子抬下来,放到他事先搭好的棚子里,我们两个人抬一袋,老人却可以一口气抬起一整袋,气色一点也没变,我们都惊叹老人神秘的力量。
祖父和老财主坐在凳子上寒暄了起来:“玉米今年长的咋样?割完了没?”
老年人脸色一沉,叹了口气,说:“哎,提起来就来气!割是割了,用大机子割的,都是按40一亩算的钱,我那点地祖上留下来的,一直都是1亩整,不知道那边人七量八量的量出来个1亩5,非得跟我多要20块钱,也不是那20不20的,那边人办事差劲的很!要不是村里人拦着,我非和他们打起来!”
“是上丘来的机子吧,那边名声都被这帮人弄坏了,他们光想多讹点是一点,下回都不用那边的机子,看他们去讹谁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