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明,瑶池索然无味地回到王府时。

正直掌灯时分,天竟阴晴不定下起雨来。

潇潇暮雨顺着瓦檐,“滴答滴答”地,滴落在几株芭蕉上。

烟雨朦胧的江南王府里,几株芭蕉把他们最美的时光交给了这春雨。

雨打芭蕉像一首悠长的乐曲,也催促着人心中最深的愁思生长。

唯明无意识地用手接住几颗雨滴,多希望这冰凉凉的雨能让思维变得更加清晰。

昨日,按照瑶池的描述,唯明派人暗地查询。

穿来绕去,去的人最后走到了丞相府前,不错,就是当朝一品,太皇太后亲侄,和惠王同为朝廷肱骨的丞相陶大人府前。

唯明一听,只觉得一颗心“咚”地迅速下沉。

惠王和陶大人在朝中如两面旗帜,远看形状颜色大抵相同,可走进了一看,其中脉络枝节大不相同。

联想着前段时间,惠王和陶大人在谒水河开战的分歧,和近日朝廷三番五次敦促惠王和丞相抛弃前嫌,共议与漠北国议和细节,明眼人都知道两人不在一条船上,更何况,日日跟随惠王的程唯明。

他也曾试着怀疑,这丫头一惊一乍,认错人也是可能的。

可今日见到和王墨斋一起的那些人,他仅有的一点自欺欺人,也不攻而破。

那是些什么人?那是丞相府的公子哥儿和他的随从们,谁知道酒楼雅间那一扇禁闭的门后,还会有什么人。

事情似乎越来越按唯明最担忧的方向发展。

当然,瑶池今天的话也触动着他。

是不是自己站在自身立场看事,把一桩小事放大,甚至,他回想着和惠王相处的点点滴滴,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冤枉好人。

当他决心追随惠王时,唯明不是没有疑虑。

这位位高权重的王爷会和坊间流传的那样才智无双,知人善用吗?

但是,慢慢地,他发现,惠王人格的魅力远不止这些。

唯明不知道,此时,他的老师,惠王殿下也在远远的看着他。

只不过惠王的心事比他知道的要多得多。

先是唯明,再见瑶池,这云渡书院要带给他多少惊喜。

而这一切又似乎冥冥中,天注定,如果没有龙门客栈的促膝长谈,一位栋梁之才或许就从眼前消失,就不会有自己案头上那一页页应对漠北国的精彩策略。

是啊,漠北国,这个心腹之患威胁王朝几十年了,那种慢刀子割肉的感觉,惠王是痛心疾首,可是,朝廷里的有些人似乎很满意那短暂飘摇的太平。如今,割地赔款的各种方略也已经争先恐后地呈到御前,似乎这是一个比着尽忠的好时机。

惠王对那帮人失望透顶,朝廷急需一批有血性的新人。

其实,京城的宅门里,的确涌现出来不少可造之才,除去自己府里的孩子们,户部林尚书的大公子林渊,和英烈侯府的郭豫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刻,后者正肩负王朝北方的防卫,从近期呈公的廷报和写给自己的私函来看,这位刚过二十岁的年轻人颇有远见,与漠北国只怕不久将还会有一场值得期待的大战。

另外,三年前会试中,他也看中了一批人,可惜这些年轻人目前大多在地方任职,只有唯明情况特殊,一直跟着在左右。

今年又要开科了,多么希望在这京城贡院街,奔跑着无数匹千里马,有如当年。

三年前,初出茅庐的唯明与一众学子汇集在金陵贡院街,期待有朝一日春风得意马蹄疾。

寒窗苦读的日子熬出了众人心中的学识策略,踏入这柳花满店,吴姬压酒的帝都,所有人都掩不住内心的骚动,趁着春江月好,喜遇知己,何不痛饮畅歌。

那此春闱是皇帝亲政以来的第二次,与首次开科略有不同,主考官换人了。

第一次丞相陶大人秉承太皇太后和皇帝旨意,也着实遴选了不少可用之才,但皇帝心中的遗憾却在过去的三年间与日俱增。

第二次开科,皇帝早早指定惠王主理此事,圣意颇有点急不可耐的意思。

惠王自然不敢怠慢,早在学子们陆续进京之初,便遣人暗中观察考生们的一举一动,士子们的才情智略无不在其掌握之中。

古今之大才不仅要精于八股应对,为人处世之德行更有深远意义,惠王期望能在这批莘莘学子中选得良才,即便不能今朝登科,亦可进入国子监继续求学,他日必有为国出力之机遇。

开考之日,惠王一早便进入贡院禁地,看着不断前来的考生,一向矜持的王爷内心竟有些激动。

应该说,本朝自建立起,一直也是人才济济,东兴街头那座荒芜了的庭院里就曾人才辈出,就算出生宗室的惠王也在幼时折服于那一群白衣飘飘的洒脱倜傥,文才武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