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东莱郡郡内一直流传着一道说法:有位七尺七寸的少年,弯弓擎枪,单人匹马挑翻了一窝近百人的山贼。因而使得常年苦于山贼的郡中百姓为之神往。

而此刻,一身黑色劲装的太史慈款款走进洛阳城,腰间仅挂一柄宽大的长剑。

主公与元修先生临行前曾吩咐某,一定要将信件交付于公子。算算时日,此刻公子应该已经身在洛阳城了······

“来者止步!”城门口一位全副武装的兵士抬手拦下年纪不大却威风凛凛的太史慈,问道:“汝乃何处人氏?”

太史慈抱拳一礼,回道:“这位大哥,某乃东莱郡黄县人氏。”

士兵上下打量了一番太史慈,才缓缓道:“既如此,那汝便去校尉大人那记录一番吧,若是在城中生事,定将汝收押大牢!”

“某自然明白。”太史慈将腰间的长剑挎到后腰,跟在带路的士兵后面,打量周围热闹环境的同时又在盘算着可能用得上的逃脱路线。

刚转过高大的城门,一桌的美酒佳肴便映入了太史慈的眼帘,而一位长相粗犷的大汉正端坐其上大快朵颐。

“校尉,此人来自东莱黄县,吾看其孔武有力恐在城中生事,因此特将其带来记录在案。”士兵仿佛邀功似的大声道。

“唔,唔,唔。”校尉咬着一根鸡腿,口齿不清的应道。作为一位秩六百石,执掌京师城门守卫任务,能够与执金吾、北军中候的城卫军大官来说如此实在是形象不雅。

而太史慈见此,坚毅的面庞上虽然没有任何异样,但心里却不禁暗暗看低这位粗犷的校尉,暗忖着即使七八个一同上前都不会是自己的一合之敌云云。直到数十息过后,城门校尉才一抹油乎乎的嘴巴,将只剩骨头架子的烧鸡丢在桌上,大大咧咧的说道:“汝倒是生的像个魁梧的汉子,和某来吧。”

“喏。”在太史慈跟上校尉的同时,先前那位士兵便自觉的后退一步,右手持枪,目光炯炯的注视着城门口源源不断的人群。

“子义。”城门校尉背负双手走在太史慈的身前,在离城门一段距离后突然出声。惊得太史慈连忙紧握住剑柄,如有意外发生,他确信只需上一瞬就可以利剑出鞘夺人性命,即使此人是京城中的一方大员。

“子义不必如此戒备,某虽城门校尉,但着实是元修先生在洛阳的暗子。”城门校尉虽生得大腹便便,但此时竟一改先前的粗俗,多了几分机敏的意味。“想必子义先生定为寻刘衡公子而来。”

太史慈缓缓松开紧握剑柄的右手,但依然将一指搭在其上。语气舒缓道:“既然汝是元修先生的暗子,有何事教我?”

城门校尉盯着太史慈好一会,才露出了一股莫名的意味,从怀中掏出一封信件,笑道:“元修先生先前已经知会于我,因恐路上生变,于是半月前就已将真正的信件交付于某。至于子义手上的不过是一封无字白书而已。”

太史慈闻言挑了挑眉头,接过城门校尉手中的信件后又将自己怀里的信纸拆过,果真如同校尉说的那般纸上无一字,于是勾了勾嘴角,道:“元修先生果真小心谨慎。”

将太史慈所有神色变化与动作收入眼底的城门校尉又掏出一封信纸,笑道:“先生又说了,若是子义闻言变色,便将这封信给予汝拆开。”说完,校尉便言笑晏晏的看着太史慈,再不出声。

“子义勇武可比英布之徒,智谋又可比韩信之流,日后必乃吾大汉一员虎将。然为将者需知处变不惊、虚怀稳重,切不可因一丝萤火便妄与皓月争辉。”读罢,太史慈将这张被捏的有些变形的元修先生亲笔信纸收入怀中。他当然知道这是在告诫他不可因勇武而自视甚高,联想到先前自己的不满作态,于是恭敬道:“麻烦校尉与先生通禀一声,子义受教了。”

“哈哈,好说好说。”校尉粗壮的大手在太史慈肩头拍了拍,笑道:“先前某在吃鸡时,恐怕子义便在心中暗想着似某这样的七八人都不会是汝一合之敌吧?”

太史慈心头一惊,忙道:“不敢。”

“无妨无妨,某不过是说笑罢了。”校尉摆摆手,道:“子义先前因郡中百姓受苦于山贼,一人挑翻百人的壮举真可谓如雷贯耳啊,真不愧元修先生点评的孝义无双啊。”

太史慈沉默不语。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