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这官职如此混乱,是因为晋国的军制并不统一。

晋国军队按作战任务不同分为宿卫军、戍卫军、中军、边军、州郡兵以及藩王私兵。

战力最强的是宿卫军,这是天子亲军,直接效忠于皇帝。主要负责护卫京都与皇宫,临战也可能会抽调一部奔赴沙场,此外便是被皇帝派去护卫朝中重臣。

宿卫军共有七营,分别是龙骧、虎贲、鹰扬、羽林、骁骑、游击、射声,又称宿卫七军。这七营军士少则一万,多则两万,都是从晋国军队抽调出的精兵悍将。

还有一支太子卫率,隶属于宿卫军编制,又独立于其外单独部署。这支军队自有主将,不受中护军(官名,宿卫七军主将,相当于宿卫军司令。)节制,一般归太子太保统率。

这支军队是太子亲军,负责保护太子东宫,因兵力不足五千,并不受重视。

戍卫军从属于宿卫军,又独立于宿卫军之外,自有统军主将,级别低于中护军,相当于宿卫七军各营主将。

戍卫军主要是负责京畿重地的守卫、巡查,比如看守京都十二门,把守重要衙门,负责京都日常巡逻和宵禁防卫。

中军并不是一支军队,是由多支军队组成的晋国主战力量,归太尉统领。中军不同于宿卫军与边军,这些军队一般驻扎距在京都百里以外、五百里以内的重要军镇、通都大邑与关卡隘口,或是距边境五百里以外的军镇、关隘。

中军对外可协助边军防御外寇,对内可协助宿卫军戍卫京都,是晋国机动兵力,随时准备奉召令奔赴各处边关救险,或者追随皇帝令旗去开疆拓土、攻城略地,类似于后世的野战集团军。

当年于禁率七军战关羽,便是从中军抽调出的七支军队。

边军是晋国的常备防御力量,也不是一支独立的军队,而是晋国各边关重镇常备守军的统称。这些军队各有防卫范围,唯一的任务就是驻扎在晋国边境各州,防御外敌入侵。

此外,还有州郡兵。州军是一州守卫力量,受州牧或都督节制。郡兵分驻各郡城,受郡司马统领。

州郡兵是各州郡常备的守军,编制并不多,主要是防备地方叛乱与清剿境内小股流贼。晋国许多不靠近边境的州郡都承平已久,州郡兵几次被削减,几乎形同虚设。

与州郡兵类似的,便是藩王私军,这是司马氏诸王守卫封国的私人军队,跟州郡兵职能一样,并且也是由国家出钱粮养兵。

唯一不同的是,藩王可以把私军调入京都,守卫他们在京都的府邸、庄园,如此可以减少私募护卫的支出。

只要进入京都的军士不超过百人,皇帝司马炎是不会干涉的。

司马炎虽大封诸王巩固司马氏统治,却也担心出现汉朝的诸王之乱,他打着清减赋税之名消减州郡兵,同时借机消减藩王私军规模,防止藩王拥兵自重,因此各郡国军队只按制编了一半。

除此之外,晋国武勋家族还可以招募部曲,大多从自家封地或是家乡招募,几经战事都练成久经沙场的精兵,一般是作为主将的护卫出现在战阵上,这是秦汉以来的传统。

当年,甘宁百骑劫曹营时,带的就是部曲私兵。

只不过,晋国的武勋世家在历次改朝换代,与对外战争中屡遭打击,早已式微。

曹魏立国时,取消了给家族部曲的奉养,却并未禁止部曲存在,只限制在京都数量不得超过百人。

很多家族都减少了部曲的数量,改为私家护卫。

文家部曲便是一例,在文钦一辈,文家拥有五百部曲,全部从谯郡家乡募集而来,

扬州之变时,文俶在司马师大营杀个七进七出时,他的亲卫便是文家部曲。后来,文钦兵败,父子三人带领残存的三百部曲一路过关逃入东吴。在后来的寿春之战中,文家部曲几乎折损殆尽,残存不足六十。

文小壹四兄弟便是其中四位,他们本不姓文,加入文家部曲后都隐姓埋名改为姓文。他们各有本名,只是为了日后能上阵立功都很少使用。

文宓从文小壹嘴里了解了这些,今日在淳于城又亲眼见识了宿卫军和州郡兵的区别,对晋军算是有了直接了解。

宿卫军多是能征善战之士,因是天子卫率,全军从武器装备到军容军貌,都比文宓沿途见到的州郡兵高出不止一个档次。

就拿淳于守军来说,百十号老弱病残在宿卫军入城后几乎变成了杂役与交通管制员。

真正的战士是不会做这些的。

宿卫军都伯宋献跟张环、文宓见礼完毕,再一抱拳,把头一低高声说道:“校尉,标下有一言进上。”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